纪念辛亥革命志士韩恢将军

辛亥革命网 2013-09-24 00:00 来源:宿迁日报 作者:张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胜利已一百周年了。然而泗阳老一辈人的脑海里,仍然深刻铭记着一位英烈的名字,他就是出生在泗阳县的韩恢将军——一位献身于孙

  辛亥革命胜利已一百周年了。在这段年代里,我们回顾过去,翻阅史料,深深地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历史推进,一般都要以牺牲优秀儿女和革命志士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代价的。尽管岁月已流逝近百年了,然而泗阳老一辈人的脑海里,仍然深刻铭记着一位英烈的名字,他就是出生在泗阳县的韩恢将军——一位献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顽强斗士。

  (一)

  1922年11月,辛亥革命功臣韩恢遭到江苏督军齐燮元杀害的噩耗传到广州,孙中山闻讯万分悲痛,特电上海党人,召韩氏遗族去粤。烈士之妻许惠贤接电,即将幼子定国护送前往,到达广州时,孙中山夫妇亲自接见,给予慰勉,抚恤银洋千元,并追赠韩恢为陆军上将。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胜利,推翻满清帝制、创建民国,但革命党人缺乏斗争经验,未能狠抓强大武装,致使军阀混战、督军横行,袁世凯复辟称帝。

  直到1928年,各地军阀被平息,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才为烈士韩恢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在东郊卫岗附近建立韩恢陵墓。墓前立石碑坊一座,上书“烈士韩恢墓道”。两旁镌刻着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的一副楹联:“杀身以成仁志在党国;荣封建华表永慰英灵。”国民党元老们对韩恢缘何如此器重呢?这就得从头讲述了。

  韩恢字复炎,1887年出生于泗阳县史集乡韩圩村(今属众兴镇)。他少有大志,一心报国。14岁在塾馆读书时,塾师教他《论语》、《孟子》、《中庸》等书,他虽能背诵,却不感兴趣。先生责问他:“为何不好好读书呢?”他却沉静地说:“我在邮政局报纸上看到:英、美、法、日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烧杀淫掠,国人苦难,读这些古董能兴邦强国吗?”

  从他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少有大志、富有理想抱负,具有改革创新的思想、爱国忧民和反抗侵略的精神。按照他的想法:孔孟学说千古传,时代久远不新鲜。当国情、社情发生变化后,教,应有新教材;学,要有新内容。他的话语是富有新意的。后来实践证明,韩恢也是按他自己的“宏愿”行事的。

  (二)

  1908年,21岁的韩恢获悉南洋征兵,遂约好友樊炎由众兴镇顺着运河南下,到达镇江,入清军第九镇第三十三标当兵。不久,随军开往南京驻防。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革命思潮高涨,不时激荡军中。韩恢如鱼得水,高兴地说:“此乃吾辈之事业也。”因他思想进步,务实苦干,很快升为下级军官“正目”(属班排长之类)。他更能体察下情,与士兵同甘共苦,助人为乐,颇得士兵拥护。事有凑巧,军中已有同盟会成员柏文蔚、赵声、林述庆、冷御秋等多人。而韩恢因年轻、胆略过人,勇于吃苦,很得统带赵声的赏识,不久被介绍加入同盟会。赵为宣传灌输革命的进步思想,在标本部设立俱乐部、书报社。赵声的革命活动被上司发觉,撤去统带职务,被迫离开军营,临走之前,委托韩恢负责联络工作,韩便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开展活动,时间久了,难免露出蛛丝马迹。这时韩恢听说赵声在香港主持同盟会南方支部工作,并与领导人之一的黄兴计划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韩就只身南下,投奔赵声,以图大计。在赵声的引荐下,韩恢结识了黄兴,并立即报名参加了广州起义的先锋队。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先锋队中有同盟会会员120多人,他们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双方展开激战。先锋队杀入衙门后堂时,不料清军大队赶到,进行激烈拼搏,终因敌强我弱,悬殊太大,战死72人,支持不住。韩恢保护司令黄兴冲出重围。起义虽失败了,而孙中山对该役却评价很高。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韩恢回到南京,得知同盟会领导的第九镇新军在秣陵关起义,进攻南京。韩恢便一面派人联系新军,一面在城内联络原革命党人,组织敢死队,并被推为队长,在城内搞里应外合,攻下模范监狱,释放囚徒,还亲自去雨花台接应起义军,会合后,共同与清军作战,韩脱光上衣,同敌肉搏,一人夺得机枪两挺。后因联络中断,敢死队牺牲47人,韩恢随起义军退守镇江。起义军失利后,上海同盟会总部召开紧急会议,策划江浙各军一万四千多人,联合进攻南京,推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选韩恢为敢死队队长。经过几天几夜的激烈战斗,于当年12月2日光复南京城。南京光复后,韩恢奉命继续乘胜挥戈北伐,被任命为炸弹队司令,偕臧再新等先行出发,于徐淮之间,连克数城,抵达山阳时,因南北议和停止进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