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志 鉴古知今:新修地方志必须重视辛亥革
辛亥革命网 2013-10-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方志,即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的历史与现状的书籍,属资料性文献。方志所载大量地情,堪补国史之阙,古代便被称为“一方之全史”,有存史、资治、教化、认同等重要功能。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方志在保存历史、鉴古知今,明察地情、有益民生,扶正抑邪、教化风尚,乡土亲情、民族认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历来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新中国的修志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于80年代形成第一轮修志高潮,到90年代基本结束。盛世修志,志载历史,诚为可喜。但是,令人纠结的是,各地方志均有一个共同的缺憾,忽略辛亥革命史实,有的寥寥数语,有的只字不提,如,曾在巢湖民间广为流传的“辛亥巢县刘氏双烈”故事,在《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中寥寥数语,而在《巢湖市志》竟只字不提。辛亥革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三大最著名的革命运动之一,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目前,新一轮的修志又将开始,建议新修地方志必须重视辛亥革命史实。为此,笔者不揣浅陋,就地方志忽略辛亥革命史实的问题和原因加以剖析。以期实事求是,正本清源,更好地发挥地方志的作用。
以往修志忽略辛亥革命史实,其问题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是受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残余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在“文革”中发展到极端,否定过去、破除“四旧”、打倒“封资修”、横扫“牛鬼蛇神、革“地富反坏右”的命,致使经济文化和国家命运面临崩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这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革”的否定,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并未彻底清理,思想残余影响仍在,人们心有余悸,仍习惯于以旧有的思维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20世纪80、90年代,偏左或“宁左勿右”的思想情结仍表现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们仍习惯于这样的推理和联想:“辛亥革命—中国民国—旧社会—反动派”、“知识分子—改造对象”、“商人—资本家—剥削”等等。更令人费解的是,有些志史书籍竟将民国政府称伪政府、民国军队称伪军,诸如伪官吏、伪军官、伪兵、伪警察、伪乡长、伪保长、伪保丁等称呼比比皆是,这是极错误的。须知,历史进程中必然会有兴衰更替和改朝换代,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肇建中华民国,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民主共和新时代,其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得到举世公认,新中国成立前的民国政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如,二战后中、苏、美、英、法等同为战胜国,民国政府代表中国签约受降,世人共知,不应以“伪”字冠名。假若因改朝换代和政权更迭,后者皆称前者为“伪”,那中华五千年历史岂不成为一部“伪史”。据我所知,除抗日战争时降日的汪精卫等敌伪政权外,都不应称“伪”。总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间,被全世界公认为三大最著名的革命运动之一的辛亥革命,未得到应有的正视和重视,人们心有余悸,习惯于“旧中国—旧社会—反动派”这一习惯性的思维定式。
二是受拜金主义思潮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进入小康时代。与此同时,拜金主义思潮泛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非常普遍。各地方、各部门皆片面追求GDP增长和招商引资,致力于显眼的政绩,对没有经济效益的事业则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修志、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也是如此,若没有上级专项投资就不愿做,以致老百姓对于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不甚了解,缺乏兴趣,笔者深有感触,作为辛亥革命后裔,搜集整理并撰写出版本人祖父、叔祖父有美辛亥革命和反袁复辟斗争的事迹资料,有些人(包括笔者的一部分亲属朋友)不理解,竟有人劝我“你用这么大的精力干这事为啥?别人有钱都买房买车,你花钱出书又不赚钱,所为何来?……”可见,当今社会有很多人迷恋拜金主义,对历史和政治,包括对百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表现得很淡漠,缺乏研究兴趣。
三是受史料不足影响。笔者收集辛亥革命史料时发现,有关辛亥革命前后的清末民初历史档案资料残缺不全,特别是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至1926年(民国十五年)期间,多处档案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档现象,经询问资深档案专家,解释原因是战乱时期国民党政府撤退台湾时带走一部分、烧毁一部分,加之后来“文化大革命”损毁,故收集这一时期这一方面资料很困难,如同大海捞针。例如,《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中提到1914年巢县民众愤怒抗议反动官府杀害忠良,时人作《哀南巢》(悼文)一文贴遍县城大街小巷,其中有“三木频加,惨痛刘郎之血……”等语,循此线索,我寻《哀南巢》十多年之久,至今未果。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地修志工作中,对辛亥革命关注甚少,未能重视辛亥革命这一极重要的史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受“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残余影响是主因,受拜金主义思潮影响和史料不足影响是次因。
历史是公正无私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坚持实事求是,走符合国情、注重民生的改革开放道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趋向文明,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巍然崛起在世界东方。令人欣慰的是,2911年10月9日,时任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阐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他说:“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更令人欣慰的是,党的十八大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总体目标,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目标,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四大作用,实在鼓舞人心。令人欣喜的是,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60周年之际,史字界就重写抗战史开展了热烈而有意义的讨论,形成了共识,即全面、正确记述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的功绩、作用和意义都要写,都要肯定。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地方志历来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具有存史、资治、教化、认同等重要功能。有鉴于此,建议在新修方志工作中,应当正本清源,实事求是,摒弃过去的历史偏见和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克服史料不足等困难,发动辛亥革命后裔和广大群众提供历史资料,一定要重视辛亥革命史实,让举世公认并赞颂的辛亥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永放光芒!
作者简况:作者刘平贵,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陕西省水文局原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现为陕西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常务理事、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