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老师教我们敬业,教我们谦虚

辛亥革命网 2013-12-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拙文《董碑矗立校园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上传后,出乎意料,“点击”不少。两位花甲上下的晚辈亲戚,先后打来电话,说《大浪淘沙》他们看

  拙文《董碑矗立校园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上传后,出乎意料,“点击”不少。

  有网友的关注和鼓励,我心里非常高兴。愿借此机会向各位网友致以诚挚的敬意!

  不过,《董碑》也惹出了一点小“麻烦”:两位花甲上下的晚辈亲戚,先后打来电话,说《大浪淘沙》他们看过,问我里面“什么镜头是在珞珈山拍的?”

  于是,我全凭记忆,回答道:不止一个地方。在山顶也拍了的,因为那里稍微开阔了一点,所以“人马”似乎也多了一些(事后知道,是会师成功,当然“兵强马壮”)。连东湖边也拍了的,看起来居然像真的大海!

  在现在梅园食堂“梅园”碑刻的右手边,那时只有窄窄的山道,树木遮天蔽日。电影摄制组拍的是:于洋(当时既不知道拍的是什么故事情节,更不知道“剧中人”尊姓大名,只认得是“于洋”)穿着灰色军装、系着红领巾,牵着马,带着队伍,与另一群南方农民装束的队伍相会,两位领头人相向走来,打招呼、握手。

  这很短的一个片段,应该属于戏剧艺术中的“小品”科目,考生和低年级的学生会常常碰到的。

  然而,就这么“握一个手的小事儿”,摄制组足足搞了一个多小时——可能还不止!

  走来,握手。——不行!

  退后,重来,再握。——不行!

  又退后,又走来,又握。——又不行!.......

  如此反反复复、复复反反!这可让我们这些成天啃牛顿和艾翁的獃子开了眼:敢情拍电影居然这么麻烦!这么“单调”!这么辛苦!

  那时我们正“少年得志”,高分考进物理系,眼睛恨不得长在了额头上,踌躇满志,天下去得!

  风闻“拍电影的”来了!于是打着“看热闹”的主意、乘着看“电影演员”(那年头好像不叫“电影明星”)的兴头,我和一群同学上了山。可是,在山坡上,我们一边看着,一边想着......,渐渐地,渐渐地, 一种对于这个职业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一种对于于洋老师的敬重之心,油然而生。

  刚上山时的吊儿郎当劲儿,彷佛自觉羞愧,悄悄地地钻到了地底下。

  于洋老师那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向前,打招呼,握手,后退,重来;向前,打招呼,握手,后退,重来,.......

  老实说,换了我,早不干了!——不就握个手吗?何至于这样!

  可是,于洋老师硬是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认真地拍,直到导演满意为止。那般敬业,那般谦虚,深深地感动了我,相信也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同学。

  事情过去了半个世纪吧,可我一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因为于洋老师用他的行动教育了我,什么是敬业,什么是谦虚,使我不敢忘怀,也不能忘怀!

  (顺便想想现在的某些影视“作品”,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次现场观摩以后,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部反映大革命时代的影片《大浪淘沙》。

  说的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国共合作、携手北伐,叶挺铁军、血战两湖,武昌城外、黄鹤楼下、汉口租界,“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的歌声,响彻云霄!然后,上海“4.12”、长沙“马日”、南昌起义、汉口“八.七”、秋收起义、井冈会师,一路下来,蔚为大观,震撼人心!

  其中,一群知识分子的同路与分野,贯穿全程,更是令人深思再三,再三深思......

  ——这,就是“大浪淘沙”。

  我们的珞珈山,扮演了一回光荣的井冈山!

  而我,则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接受了于洋老师的教诲,受益终生。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日凌晨
於武昌 珞珈山南坡  黄月斋

  相关文章:

  董碑矗立校园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