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黄埔
辛亥革命网 2014-02-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忠汉 查看:
正当纪念埔军校建校90周年到来之际,我有幸随团赴粤观光,在统战部领导关爱践行的祝词中,我们夜登火车告别武汉乘车南下,车至羊城,天刚拂晓,虽然我们睡意矇眬,依旧振作精神马不停蹄东渡珠江,登上长洲湾驱车西行。约莫10分钟,令我耳目一新的看到了一座岭南特色的祠堂式建筑,也是我魂牵梦绕早欲瞻仰的我的母校——黄埔军校。走近校门,引人注目的是:大门正中门额上刻着国民党元老谭延恺手写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令人振奋,面对母校、面对母亲,我们这群莘莘学子无不肃然起敬,一声:立正、敬礼!表达了我们湖北武汉的黄埔学生的一往情深。
我黄埔军校是1924年6月16日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军官学校。“到黄埔去!”已成为当时青年人向往的圣地。黄埔军校也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不怕牺牲矢志革命和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这十二个字来号召有志青年报考学府习武修文。校总理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郑重说过:“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机。”“诸位学生就是将来的革命骨干。”还着重提到:“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所以,军校的教学方针是军事与政治并重,因而,校领导中有党代表,六大部中设有政治部,周恩来、恽代英先后担任过这里政治部主任,聂荣臻、肖楚女担任过这里政治教官,办学宗旨是国民革命,把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必修课程。
步入校门,一幅幅画展,一张张影照,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过去的历史风云。呵!我们伟大的黄埔学府为国为民含辛茹苦地抚育了恒河沙数叱咤风云的无数将领,仅我共和国的将帅中就有45位出身黄埔(其中:元帅5人,大将3人,上将10人,中将11人,少将16人),至于国民军中的黄埔将领也为数不少,就是这些黄埔精英,为国为民驰骋疆场青史永存,我黄埔军校当之无愧的为世界四大军事学府之首的荣称。
图展上,我们看到了平商团、讨陈逆、横扫桂·滇·刘·杨以及南讨邓本殷,都是所向披靡,完成了广东全省的统一;再又看到北伐战场上,面对大我十倍之敌,能以大智大勇的黄埔气魄书写了“肥水之战”的伟绩;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官生;林彪、叶剑英,平型关一战,粉碎了日寇“三月亡华”的梦呓;也看到了三期学长戴安澜率领远征军,为国际史册增辉,与世界英烈媲美;在校长室内,看以了“登山望远海,立马走中原”的醒目条幅。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杜聿明报考黄埔军校去见蒋校长时手持的于佑任先生的手迹。这句话的原意是:国民革命军气势磅礴深得民心,既会定中原又可统河山了。
观展中,我们看到了黄埔军校开学时期,经费极度拮据,当时广州是军阀把持财政,革命政府经济相当匮乏,除苏联共产国际协助大笔经费和许多枪械外,其校内费用都得由党代表廖仲恺去呕心沥血到处化缘。所以,黄埔学生称廖仲凯为慈母也是理所当然出自内心。
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我们这些湖北武汉的黄埔生对黄埔母校的敬慕之心崇敬之情已达顶峰无与比伦了。一声“发扬吾校精神”的校歌慷慨激昂,我辈后学理当铭记在心。
告别母校,驱车黄花岗凭吊七十二烈士,面对庄严的烈士碑,我们一齐默哀,一齐献花。尤其看到一位年仅十八的先烈为共和献身,我的心呵!深为尊敬,他们都是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的高尚的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躬辞先烈,也告别广东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招待盛情,疾车前往中山市,瞻仰国父孙中山的故居。车到门前,我们下车步行,首映眼帘的是宋庆龄夫人手书的“中山故里”四个大字闪烁生辉。“天下为公”的四个大字发人生省,孙总理的故居保持原貌,是西式头中式装的二层平房。从展览上我们看到,总理出生并非公卿朱门,而是饥寒贫困,父亲是巡夜更夫,共有兄弟五人,总理最小。由于家贫,长兄外出南洋打工发迹,才有总理的出国读书,也才有了推翻帝制的伟大壮举。书写了一首彪炳千秋的历史奇文。
车向深圳,路经虎门,自然想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当然也会想到虎门炮台的血战英夷,由于清廷软弱贪腐,对虎门抗英不予支援,致使守将官兵壮士成仁,主将关天培也仰天长叹,引颈自刎,最终还落个割地赔款辱国辱民。
我们车到深圳,随即参观了长达250米的“中英街”。街面仅约三尺宽,都记载了中国的苦辣辛酸。这条街,过去一边属英辖香港,一边属我管辖。1997年香港回归,这条街更名为中兴街,街头竖了一块三米高的石碑,碑上刻着江泽民主席“勿忘国耻”四个大字扣人心弦,不竟使人想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及辛丑、马关条约,这些,能不显示当代“老佛爷”的“宁赠友邦,勿与家奴”的每况愈下的“远见”、“英明”!
我黄埔军校,以爱国为宗旨,培养了千千万万不成功便成仁的黄埔军人,每适国家多事之秋危难之时,都能挽狂澜扶大厦力举千钧,因为爱国,革命是我黄埔的天职,尤其在“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须努力”,徐帅遗嘱下,我们更当义无反顾尽心竭力,为两岸和平发展,为祖国早日统一,奉余热,献晚情。
但愿国家归一统,天下黄埔共举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