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老师李济深先生
辛亥革命网 2014-04-01 00:00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赖慧鹏 查看:
李济深先生,字任潮,是我在黄埔军校学习时的副校长,大家都亲切地尊称他为李任公。任公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常以一片赤诚之心对待学生和部属,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深受后辈的爱戴。
数十年来,最令我敬仰和难忘的是,任公用自身从事民主革命的经验来开导、激励和帮助我,使我在旧社会错综复杂的斗争中,逐步提高认识,分清敌友,最终走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并在关键时刻毅然率领部下起义,投靠人民,获得新生。
1925年9月,我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革命形势影响下,从中山大学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有幸认识慕名已久的粤军名将李任公。任公兼任黄埔军校副校长期间,曾多次到校演讲,他那博学卓识的儒将风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办学育人,培植后进,是任公一贯的主张。任公早在西江督办期间,便在肇庆创办西江讲武堂,为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干部。其后,任公大公无私地从讲武堂中选出一批学技皆优的官佐和学生,输送到黄埔军校任职,邓演达、严重、陈诚、钱大钧、顾祝同和学生李安定、杜从戎、李默庵等就是其中较为有名的。
我毕业后就在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常随同李安定等拜访任公。平易近人的任公与我们亦师亦友,我们常在课余无拘无束地到任公住所,甚至无需通报就可以直入任公办公室向他请教。当时,任公身兼几个军政要职,日理万机,但仍挤出时间为我们这些后生小辈深刻分析形势,解答问题,并虚怀若谷地听取意见。
在他那里,没有官场那种言不由衷的无聊应酬。他总是极力教导青年要刻苦好学,奋发上进,干一番革命事业。我就是在任公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掌相继伸向我国的华北、华东和华南。在这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民党当局一再妥协退让,委曲求全。任公为伸张民族正义,曾联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国民党内的进步势力,公开与蒋介石决裂。他们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达成抗日反蒋协定。
我和黄埔同学会的李新俊、陈超等人在任公的指示和支持下,在报纸发表了3000多字的《黄埔军校学生百余人上书忠告蒋介石》,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引来了国民党当局派出大批特务跟踪、盯梢,欲致我们于死地。在险恶的处境中,任公又及时给予我们救援,介绍我们经由香港、西贡、镇南关进入广西,投靠新桂系工作。
卢沟桥事变后,任公联络各方,呼吁同胞共赴国难,提出必须联合中共,坚持抗战,实行民主的主张。我遵照任公的指示,以第五战区少将高参的身份,随李宗仁先生到徐州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为抗击日寇尽一点责任。
任公对旧部特别对革命干部关怀备至,也同样令人感动。叶挺、邓演达两位将军都是革命时期出类拔萃的人物,北伐后他们都离开广东。但同袍情深,任公并不因各居异地而与他们的联系有所减弱。叶挺将军因皖南事变被囚居获释后,任公即通过陈诚,把叶挺接到桂林,并事先贷款建好房子给他居住。
全国解放后,李济深先后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励民革党员和社会人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统一战线上发挥积极作用。
高山仰止,大德不逾。任公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节选自《梧州市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
作者介绍:
赖慧鹏(1906~1986),广东梅县人。1925年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工兵科。曾任第四集团军暂编第一师中校副团长、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南宁)工兵科主任等。抗战后职至广西军管区司令部参谋长。1948年8月任广西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2月13日在广西靖西率部起义投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历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农业厅副厅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兼秘书长,民革广西区委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