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辛亥之壮举
辛亥革命网 2014-04-23 00:00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王民权 查看:
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给国家带来新的生机的同时,也给国人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变化。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更是北方地区最早起来推翻满清统治的省份,甚至有学者根据之前西安同武昌一样流传“八月十五杀鞑子”一语的史实,断言西安险些取代武昌而成为首义之地,从而改写中国的历史。作为陕西省会和陕西起义的中心,西安当年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曾经使三秦志士为之无比自豪,也使其一度享受着巨大的荣耀 。
且看当年起义的亲历者是如何看待此次起义的。成柏仁《辛亥革命的感想》称:
响应武昌最早的省份,算是陕西、湖南,同为辛亥九月初一日。当时,清室对于革命军的计划,是要派极精锐的禁卫军及北洋陆军,沿京汉路南下,一举攻克武汉三镇,使革命政权难以立足。湖南继起,虽然增加了南方革命的气势,但是于清廷的用兵计划,无多大的阻碍。陕军起于关中,不但树立起北方革命的堡垒,而东出崤函、震撼中原,直接给与清廷沿京汉南下各军一个有力的打击,而威胁其右侧,使其不敢一意专心地南下。这是此次革命中极堪重视的一幕。
杨叔吉《井勿幕先生殉国二十七周年公葬悼言》称:
总裁赞总理功德曰:“无总理则无革命,无革命则不能救中国。”余于勿幕亦曰:“陕西无勿幕,则无辛亥九月初一日之义举,无陕西九月初一日响应武昌,则中华民国之创造,未必如是其速也!”武昌首义,在辛亥八月十九日,陕西响应,在九月初一日,使革命势力东北越黄河,促进山西革命之发展;东出崤函,可俯南下清军之腹部而扼中原清军之咽喉;东南下荆襄,可与阳夏间清军以严重之威胁。故陕西举义,于当时革命策略上、军事计划上,均有莫大之协助……
再看后来有关著述是如何评价此次起义的。《西北革命史征稿》所收《无名英雄记》如此写道:
西安初一至初六日浑战六昼夜;潼关九月□□浑战□昼夜;乾、醴、凤、陇、汧、岐等处自十月□日浑战月余,共五十余次之大战均无记载,负伤士兵不治而死者,约计总在万人以上……有此多数之无名英雄,西安光复矣。西安撑持六日而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光复,而潼关、乾县、醴泉、凤翔撑数十日血战,而有江苏、浙江、贵州、广东、广西、东三省等省光复。此万人之头颅撑持战事两月余,使各省革命胆气雄壮,次第反正,致亡国二百六十余年之汉族重兴恢复,则此万余无名英雄之血肉换来,洵事实也。
冯孝伯在《陕西革命战事序》中如此写道:
此次革命之起,鄂省倡,陕省继之,不数月而全国响应,共和告成。欹欤伟哉!千秋之盛轨矣。顾或谓陕人之举动,其始尚邻于野蛮,为有戾革命之旨。为此说者,不惟昧军事之神机,亦并盲中原之大势,昌黎所谓:“自比于逆乱,设淫词而助之攻者也”。夫武昌反正之日,沿江虽摇动,黄河流域无恙也。东尽表海,西抵藏蕃,磐固安堵自若也。向使非陕人一举,以撼中坚而震全局,则禁卫六军鼓行而南,升允长庚煽动于西……荆楚虽多材识者,已不能为之谋矣。迨至陕西一发,发之以暴,摩空霹雳,无远弗惊,晋应之,豫应之,燕、齐、新迪又应之。清廷穷蹙,拱手逊位;庄严民国,克日告成,果孰促之而孰使之欤?“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成”。然则论此次革命之事,谓秦与鄂宜并居首功焉,其谁曰不宜?
这几篇文献,前两篇分别见于1935年9月30日《秦风周报》和1945年11月21日的《西京平报》,后两篇则都是民国初年的作品,代表的都是民国时期陕西流行的观点,足见在亲历者和民国先贤的眼中,陕西辛亥起义在整个辛亥革命史上,具有何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安对于这场划时代的革命,有着怎样不同凡响、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自此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但凡谈到陕西的辛亥革命,充其量都只是简单地将其定位为最早响应武昌首义的省份之一,了不起再说说西安的起义和东西两路的保卫战如何激烈而已。而对于它在当时所起的有力地牵制清军南下、支持南方起义、鼓舞北方革命的作用及影响却鲜有提及,或仅仅几句轻描淡写,认识和评价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正因为如此,古城西安在当年起义中的卓越表现和贡献,没有得到很好的表彰和宣传,以至鲜为人知。似乎近现代的西安,只有“二虎守长安”和“张杨兵谏”等几件事情可以拿到全国去说说。在辛亥百年周年纪念之际,不少人曾寄望改变这种境况,并且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可惜,效果并不怎样乐观。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让更多的人清楚地了解西安的这段历史,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