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泰戈尔访华九十周年
辛亥革命网 2014-12-05 11:1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一)泰戈尔访华
关于泰戈尔,中国《辞海(第六版)》是这样介绍的:“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Santiniketan)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语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红夹竹桃》,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图1]《辞海(第六版)》词目“泰戈尔”
“研究泰戈尔”或曰“泰戈尔研究”是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早就是事实了。
据孙宜学在《泰戈尔:中国之旅》一书“附录”中的介绍,仅《中国关于泰戈尔的介绍、研究论文、著作(1900—2012)》就有两千篇(部)之多,堪称蔚为大观。
关于泰戈尔的首次访华。
1924年,讲学社的蔡元培、梁启超、胡适之等人,代表中国文化界、知识界向泰戈尔发出访华邀请,徐志摩则担任了翻译和具体的接待工作。
“对泰氏的来访,新月派中人和蔡元培等中国知识界元老的欢迎态度,确实是出于至诚。”
“4月23日,(泰戈尔)他们乘坐列车到了北京,在前门火车站,受到了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之、蒋梦麟、梁漱溟、辜鸿铭、熊希龄、范源廉、林长民等一大批中国文化名流的欢迎。在北京天坛,京华知识界为泰氏举行了盛况空前的欢迎会。陪侍他左右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