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坎坷复兴路 世纪沧桑强国梦
辛亥革命网 2015-01-27 08:4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陶俊生 查看:
百年坎坷复兴路 世纪沧桑强国梦
——辛亥巢湖刘氏双烈后裔刘平贵访谈录
辛亥革命被誉为全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革命运动之一,安徽是辛亥革命活动较多的省份,辛亥革命的人物事迹也较多,因近代战乱频繁,加之“文革”动乱,有关辛亥革命史料严重缺失。如,辛亥巢湖刘氏双烈故事,上世纪60年代前在当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坊间老人茶余饭后常津津乐道,成为热门话题。随着时光流逝,知晓刘氏双烈故事的老人相继过世,双烈故事也就失传了。2011年时逢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巢湖刘氏双烈后裔刘平贵收集整理资料,先后在当地报刊和辛亥革命网发表了许多纪念文章,并将一些重要文献寄送合肥市、巢湖市地方志办公室供修志参考。我们阅后认为很有史料价值,通过电话表示感谢,请他来合肥作访谈。2014年国庆节后,刘平贵应约由西安来合肥接受了我们的访谈,兴奋而动情地讲述他近五年来奔波跋涉访贤查史的经历和成果,展示了部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还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刘氏双烈后裔故事。
奔波跋涉 访贤查史 付梓成书
刘平贵的童年,家贫如洗,食不果腹,衣不暖身,冬天雪地赤脚上学,但他不觉得苦,觉得是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因为有知识渊博的父亲夜晚常给他讲故事,他最爱听有关祖父、叔祖父辛亥革命故事,慈爱的母亲给他暖手暖脚,也讲她当年携全家老小千里步行赴川逃难避日寇的故事,他听着听着就进入梦乡。他做过很多美好的童年梦,其中难以忘怀的梦是长大了当作家,把祖父、叔祖父辛亥革命故事写成书。此后,童年梦时常梦魂萦绕……在辛亥百年纪念的日子里,他终于圆了童年梦,搜集了很多资料,经过考证分析,写出30多万字纪念文章和一百余首纪念诗词,附录有关历史文献,汇编出版《辛亥巢湖刘氏双烈》和《皖江辛亥风云录》两本书。
他说,由于时间跨度达百年之久,加之百年中战乱频繁,残存的史料很难找。如,《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中提到的《哀南巢》悼文,刘家有过原件,上世纪50年代末,巢县县委宣传部编写《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征集文物史料时,其父刘天麟通过当时城关镇干部呈送了包括《哀南巢》在内的许多史料。待《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初稿印出后,宣传部寄送其父刘天麟一册,意在征求意见。那时其父已经病逝,刘平贵从芜湖水电学校放暑假回家看了初稿后,觉得有关刘氏双烈事迹写得过于简略,找堂兄刘振华商讨,堂兄讲了些补充意见,他通宵达旦写了千余字修改文字,次日上午由堂兄陪同送交宣传部,一位领导看后表扬说,内容文字不错,大部分可采纳,正式出版时加进去,后因文革动乱搁置。八十年代初,《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改由党史办公室编印出版,堂兄看后觉得比原来初稿还简略,很不满意,约他同去党史办提意见,答复称:这是党史、革命史,刘氏兄弟事迹在这里仅是举例叙述,不宜过细。今后,可在其它志史书籍中详述,此书经过领导审定把关,不能再改动了。此后,几位堂兄堂姐都纷纷行动起来,给他提供资料和线索,堂兄刘振华在病逝前一年语重心长地握住他手嘱咐说:“辛亥革命,刘家献出双烈,世上少见,那本书写得过于简略。我担心失传,希望你写本书,写在书上,千年不灭,这是大事,就靠你了”。南京的堂姐刘淑如在病逝前,一边吸氧一边给他讲述双烈的事迹,千叮万嘱,要求堂弟一定要写本书,上可告慰祖辈在天之灵,下可传承后代恪遵祖辈遗训。族中诸多长辈也都寄托希望于平贵,要他写书,以免被历史的尘埃湮没。
他怀着童年就有的夙愿,肩负家族众人的重托,从2010年开始,他循着祖辈、父辈的足迹,先后赴京、沪、皖、浙、苏、川和港、台等地访贤查史,千里奔波,往返跋涉,累计行程数万公里,历时五年,白天找人查阅资料,夜晚有时在亲友家住宿,有时住旅馆,有时就在车站码头露宿,还曾住过寺庙和公园,历尽艰辛,查找到一些可靠、可用史料,但《哀南巢》等重要史料不见踪影。在他极度劳乏和迷茫之时,得到了一些领导、专家、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如,巢湖市委原书记、市政府原市长孟家安,市政府原秘书长崔式坤,史志专家邹建、昂朝桂、陆道胜、袁传华,资深作家刘作根,巢湖日报资深记者王威,安徽省民政厅周龙艳,巢湖市民政局叶宗凡,水利部水文司原司长胡宗培、水利部老干部管理局局长凌先有,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应超,台北中国文协秘书孙晓珍、台北某旅行社林铭康,以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北国父纪念馆、安徽省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合肥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巢湖市地方志的工作人员,他们从思路、方法、途径和写作等各方面,给予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巢湖市一位老领导对他说:“刘氏双烈不仅是你们家族的光荣,也是巢湖市人民的光荣”,一位史志专家说:“收集刘氏双烈资料是对辛亥革命凤毛麟角著述的有益补充,弥补了巢湖史志的缺憾,可称之为一项抢救式的革命题材发掘、整理和保护的小型文献工程,弥足珍贵”。这些金石之言,坚定了他的信心和决心,他边搜资料,边写稿,边发表,汇编成册,付梓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