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贯中墓志铭》有关何子渊的內容解读

辛亥革命网 2015-06-09 09:2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胜宏 查看:

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的六弟何贯中,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志士、粤军第一师上校团长。字庸非、辉淑,讳贯中,广东兴宁人氏,保定陆军大学毕业。

  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的六弟何贯中,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志士、粤军第一师上校团长。字庸非、辉淑,讳贯中,广东兴宁人氏,保定陆军大学毕业。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当夜,消息灵通的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军校将保定郊外的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1920年秋,援闽粤军独立营营长何贯中奉孙中山令回师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在惠州淡水与桂军激战时,身负重伤牺牲,时年32岁。

  1921年,孙中山授意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将贯中遗骸迁到广州瘦狗岭粤军第一师陵园(现银河公墓)安葬,何贯中是安葬粤军第一师陵园阵亡的粤军最高级别高级将领,兄弟俩都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族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何贯中墓志铭》

  何贯中传

  君姓何氏,讳贯中,字庸非,兴宁县石马乡人。何氏为邑望族,硕学名宦,称盛当世,父晖吉公,以笃行著,长兄子渊先生,积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君性渊实,自幼从长兄读,即富于国家观念,不屑于词章记诵之学。光绪甲辰,同志在县倡办兴民学堂,子渊先生出任教务,君随入校,勤学砥行,常冠其曹,越年考入陆军小学.是为何君投身军界之始,旋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毕业派往保定实习,遂升入陆军军官学校。武汉事起,君与同志南下,投广东北伐军姚总司令雨平戎幕。固宿两役,奋勇破敌,奉补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长,是为何君效命国事之始。嗣以南北议和,复入军官学校。无何癸丑变作,以嫌疑被辇出校。洪宪改年,君偕同党人奔赴省港,冀伸讨贼之愿。袁氏败亡,更入军官学校,以工兵科优等毕业,派赴南苑第十五师见习。盖八年之间,君凡三入军官学校,其进退之间,予求学报国之忱,有隐痛焉。民国七年,今大总统孙公,被举为大元帅,乃命陈公炯明,率师援闽,进克漳州,君闻之喜,即间关入闽,奉委独立营第一连连长,九年升营长兼连长如故。我军返粤,君率部,随邓参谋长仲元,当敌左翼。潮汕底定,敌军屯守惠阳。之役,陷阵冲锋,迭破敌垒及淡水之役。敌以君部锐甚,拟退却,君冒阽突进,无何敌援大集,卒至弹尽援绝,遂为敌创。由敌护伤队,载回广州医院,漠视之,不加调理,且挪揄之日: “君何败耶?!”应曰:“是役也,系而军之成败,吾欲减少战祸,故鼓勇直前,蒇乃事,虽死无憾,况败耶?!”敌闻之乃色变,愧怍而首不能仰。盖自民国以来,国事蜩塘,半由武夫政客,动辄以权利归,踞高位,护厚禄,自以为一世之雄,而转瞬败灭,为天下笑。焉知滔滔之世,尚有不负所学,慨慷赴难,如君之成仁取义,而无所愧者乎?使闻君对敌之言,而不由然生爱国之心者,非人也矣?!君卒后,为敌薄葬北郊。十年春,子渊先生自邑来,择于省东门外二望冈,陆军忠烈祠对面浸水山,坐亥向巳之原,改葬忠骸,以书告扬,乞志其墓,扬愧不文,虑弗克彰先烈,谨记其卓荦大节,以告来者,其详则俟他日国史焉。君享年三十二,妻林氏,生子名尚乾,才七岁云。

罗师扬

中华民国十年夏

  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秘书兼稽勋局文牍主任罗幼山(号师扬)在何贯中《墓志铭》中着重提到:

  1,“长兄子渊先生,积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意即:何子渊学问渊博,善于变通。戊戌变法(1898年)之前,他就已经身体力行,宣传西学,创办学校。1898年(戊戌变法)后,鼓吹新学,创导学校更加积极,努力,堪称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2,“光绪甲辰,同志在县倡办兴民学堂,子渊先生出任教务”,意即:1903年,兴民学堂创办之前,何子渊就早已经是反清复明(汉)的革命“同志”(洪门兄弟),并与其他同志一起创办新学,担任兴民学堂学监等重要职务。当时孙中山的同盟会(1905年8月)尚未成立,由此亦可见渊公在参与辛亥革命这场世纪巨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被称为辛亥革命元老。

  3,“君性渊实,自幼从长兄读,即富于国家观念,不屑于词章记诵之学”,意即:何贯中知识面广泛,性情平和、踏实,从小就跟随长兄读书。子渊先生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兄长的影响下,何贯中很小就树立了牢固的国家意识。子渊先生平时也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亦不注重“词章记诵之学”的灌输。因此,渊公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富于国家观念,有很多人最后都成长为杰出的栋梁之材。

  4,何贯中《墓志铭》中凡有“子渊”出现的地方,罗师扬均以“先生”尊称,行弟子礼,足见渊公当年在兴梅地区这群革命党人(愤青)中的辈分、地位和威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