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烈浩气长存
辛亥革命网 2015-10-08 09:2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万学工 查看:
中华辛亥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辛亥革命网后裔工委主任、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第一枪熊秉坤将军之孙熊永铸先生与武昌首义圣地长湖社区的干群代表与笔者一行,向烈士纪念堂敬献鲜花。
中华英烈 浩气长存
万学工

有些记忆,永远不能忘却。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0日设为“烈士纪念日“,以纪念日的方式缅怀烈士,旨在以国家的名义向英雄致敬,提醒人们,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壮烈牺牲的英烈,永远会受到后来者的怀念与敬仰。
2015年9月30日,我们迎来了第二个烈士纪念日。上午10时,中华辛亥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辛亥革命网后裔工委主任、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第一枪熊秉坤将军之孙熊永铸先生与武昌首义圣地长湖社区的干群代表以及笔者一行,来到位于武昌蛇山的烈士祠,向烈士纪念堂敬献鲜花。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武汉市政府将“表烈祠”复建,将原“辛亥首义烈士祠“与其合并为“烈士祠”,内分“武汉会战厅”和“辛亥首义厅”,供奉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英雄先烈。
怀着对烈士无限敬仰的心情,大家庄重步入祠堂,祠堂正中以万年长青的松树壁画为背景,供桌牌位上写着“铁血忠魂”四个字。大家在牌位前默哀、致礼,一束束鲜花寄托了后辈对英雄先烈的思念。

右边“武汉会战厅”的墙上,镌刻着排列整齐有序的烈士英名,令人肃然起敬,百感交集。细读这些大名:陈怀民、温国德、唐富滨、黄炳清、谢春生、……这4000多个名字的背后,是多少家庭的悲痛欲绝,是多少战友的挥泪痛心。我抚摸着冰冷的名字,却分明能感觉到那背后跳动着的一颗颗赤诚滚烫的心……
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为先贤修祠祭奠的传统,前辈乡贤自发编印的忠烈传、英烈谱,让英雄与正义事迹长载史册,垂范后人。到广袤民间去走走,为数众多的关公庙、包公祠,无不表达着民间百姓最诚实、朴素的价值取向。他们将这些英灵视为正义化身,以祭奠仪式凝聚力量,表达崇义向善的朴素情感。人要有气节,一个民族和国家也是如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句之所以能够穿越岁月的风雨,划破历史的长空,历久弥新,就在于他以“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激发国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斗志。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历尽磨难、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英雄先烈们或在战争年代马革裹尸,或在和平年代舍己为人,人们未必能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所有烈士事迹所诠释的牺牲与奉献精神,已然汇成一股浩然之气,成为这个国家、这座城市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武昌首义第一枪熊秉坤将军之孙熊永铸先生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自己法定的烈士纪念日,尽管名称各异,但每一个烈士纪念日的背后,都是铭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光辉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近代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由于战争年代条件有限,许多先烈没有留下姓名。目前,全国有名可考、并收入各级《烈士英名录》的仅有193万余人。近几年,每年新评定的烈士数量在300人左右。我国设立烈士纪念日,为烈士树立了一座无形的纪念碑,希望今后政府多举办一些纪念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让烈士纪念日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达到引领价值和塑造精神的目的。
随后大家还踏访了武昌的烈士街和辛亥首义烈士祠旧址牌坊。据市民政局统计,昨日,全市10大英烈纪念场所共有逾万名市民缅怀英烈。
笔者是“中山舰研究会”理事,平时也颇为关注有关中山舰的一切事物,所以在烈士祠“武汉会战厅”烈士墙上名录里面查找1938年10月24日在武昌金口阵亡的中山舰萨师俊舰长等将士25名烈士的名单。然而没见到,仔细的全部又看了一遍,还是没有。我希望有关部门关注此事并予以补录……
【附】:英雄档案:
萨师俊,生于1896年,为海军世家,福建福州人,担任中山舰舰长时是中校军衔。武汉会战开始时,中国海军的59艘舰艇,已被炸沉30艘,加上自沉用来阻塞长江的15艘,海军力量几乎损失殆尽。在此期间,一代名舰“中山舰”与“江元”、“楚观”、“民生”等9艘船舰,奉命在长江中游执行布雷任务,并担任长江航道空防、巡逻任务,往返护送各种船舶航行,与日军发生多次激战,其中,以中山舰江夏金口一战最为惨烈、最为著名。
1938年10月24日,武汉沦陷前一日下午,6架日军敌机发现中山舰后,重磅炸弹雨点般地投向中山舰,江面上顿时腾起冲天浓烟和巨大水柱。
战舰上,萨师俊沉着迎战。他命令舰上火炮、机枪一齐开火,其交叉火力在天空织成一张网,日机难以俯冲袭击,只能从高空向下扔炸弹。
战斗进入白热化后,中山舰的一门高射炮突然卡壳,另一门火炮也进入了射击死角,顿时,中山舰原本就薄弱的火力网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敌机趁机俯冲下来,一颗颗炸弹在中山舰上爆炸,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舰上多处遭受重击——右舷船壳受伤,出现一个纵横2米的“十”字形破口;锅炉舱、上甲板左舷,驾驶台左侧等也不同程度受伤。最致命的伤来自后甲板,一枚炮弹从后甲板穿进,从船底穿出,把中山舰打了个“对穿”,江水从这里迅猛涌入。
敌机上一排子弹射来,十几个官兵倒下,一颗炸弹也落在了离萨师俊不远的地方爆炸,萨舰长左臂被打伤,左腿被炸伤,右腿被炸飞。但他依然怒吼着:“人在舰在,与日本鬼子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
中山舰倾斜越来越严重,左边甲板已浸入江中。萨舰长命令全体官兵离舰,但他自己却坚持不肯弃舰,宣称:中山舰是国父蒙难的座舰,是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象征,我要与舰共存亡!
副舰长吕叔奋命令士兵,强行把萨师俊舰长抬上了救生舢板。就在这时,日机又对舢板进行轰炸、扫射,萨师俊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三岁。这位出身海军世家的舰长,同一代名舰一起沉入江中,成为抗战中我方阵亡职衔最高的海军军官。
1938年10月24日下午4时许,中山舰已缓缓沉入江底,当时,只有18人自己泅水上岸或被渔船救助生还,剩下的25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其中有12具遗体打捞上岸入殓安葬,而包括舰长萨师俊在内的另外13位烈士遗骸,一直未能找到。
【编者按】:本文作者万学工先生系中华辛亥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辛亥革命网编审兼后裔工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