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豪情赋中华——《中华大家庭赋》读后感

辛亥革命网 2015-12-04 10:3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建林 查看:

中华辞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肇源于春秋战国至汉赋大兴,经历各代,虽起落兴衰,仍领风骚两千余载。今逢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大复兴,中华辞赋亦当振兴。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华侨社会中组建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所拟《兴中会章程》称: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此为响彻环宇的“振兴中华”口号第一次提出。

  1905年,孙中山等组建同盟会,公布《中国同盟会总章》,仿效朱元璋北伐檄文,成十六字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种与“胡虏”(或“鞑虏”)对称的“中华”,指汉族及汉文化传统。以后,“中华”更成为全体中国民族及其文化的称号。

  ——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中华辞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肇源于春秋战国至汉赋大兴,经历各代,虽起落兴衰,仍领风骚两千余载。今逢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大复兴,中华辞赋亦当振兴。

  赋家潘安兴君可谓传承经典,赋写时代,致辞赋之兴的努力践行者。潘君顺时应势,纵横历史,以神韵妙笔讴歌家国情怀、 民族精神,融乡邦情结于辞赋。煌煌60余万字,洋洋1600余篇,分上、下册厚重,映照执着精神。其佳构尽展国风民魂文采,力创时代神曲。

  现代辞赋当以创新。古赋为体,今辞为用。潘君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在辞赋现代化、口语化、通俗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中华大家庭赋》将中华各民族聚于一赋,可谓创举,更是作者制高视野、国家意识的觉醒。意在唤醒全社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及文化自强。以一己之力担如此繁浩工程,堪为中华赋兴之大举。

  如同一贯宏构,渗透作者的精心设计。赋家视每个民族为华夏广宇之中一个单体建筑,所涉及民族居住地、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形态、文化风貌、民俗风情、传统节日赋予立体呈现,引领读者登堂入室,入情入景,与各民族同胞水乳交融。 

  《中华大家庭赋》以“前中国梦赋、后中国梦赋”及“前江汉朝宗赋、后江汉朝宗赋”压轴,憧憬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潘君由家国情怀延及乡邦情结,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湖北-----黄陂情真意切,且看盘龙古城、木兰故里、辛亥之乡:黎元洪、蓝天蔚、蔡济民、李白贞,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显神威;双凤二程、黄陂三鲜,豆腐干子豆丝糍粑、武湖银鱼麦地湾萝卜,楚戏鼓书皮影戏、剪刀泥塑大铜锣、黄陂雕花木板年画、鱼灯莲船蚌蚌精、跑竹马僵狮子、高跷故事花朝节,李集大余湾磨镰港长轩岭名村风情美,白海记旗袍靓三镇引无数名媛竞嬥妖,杨楼子榨坊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木兰山灯会亮子会文化节盛会连连,黄花涝府河滠水水流江汉汤汤。嗟夫!最美吾黄陂,“无陂不成镇”!赋家情不自禁,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矣。细细数来,赋黄陂者竟有40余篇之多,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若将其独立成章,一者凸显乡邦,二则精炼《汉族》篇章。

  纵观全赋,各民族之赋长短搭配,参差错落,呈建筑之美。总体铺陈得当,平仄协调,对偶较为工整,现音韵之美。在体制上,几乎每赋之后必附“诗曰”画龙点睛,似为潘赋之“标配”。

  文无第一,赋亦然。潘赋并非至善至美,存在些许瑕疵。视全赋度各章,见少数章节有重复拖沓的现象,有的赋文字稍嫌冗长,个别词句欠推敲,有的词句重复使用的频率过高。若无仓促付梓之急,尚有尽善尽美之工。

  盛世宜赋。民族大复兴时代之中华,事事可辞,处处可赋。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取之不尽,可不断激活之,结合时代赋予新的内涵,传承创新辞赋文化。潘安兴君妙笔豪情之《中华大家庭赋》问世,即是明证。

  承杨楼子榨坊博物馆馆长杨德元先生美意,先睹潘安兴君《中华大家庭赋》样稿,有感而发。

  2015年12月于汉口花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