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双烈先祖火弥赤公生平事迹及其家世考证

辛亥革命网 2016-02-01 16:3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巢湖刘氏双烈,其先祖为元江西右丞火弥赤公,元末战乱殉身报国,明太祖朱元璋赍封为靖节元臣。后世忠良辈出。
  巢湖刘氏双烈,其先祖为元江西右丞火弥赤公,元末战乱殉身报国,明太祖朱元璋赍封为“靖节元臣”。后世忠良辈出,刘之良、刘之堂为十六世孙,投身于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1914年在安庆牺牲,誉为“巢县刘氏双烈”。今查阅刘氏家谱和有关史料,对刘氏双烈先祖火弥赤公生平事迹及其家世进行考证,意在弘扬中华历史文化。

  忠于职守 平乱安邦

  刘氏双烈远祖系北方匈奴铁木真后代,据《元史》记载,铁木真一支后裔耶律氏,名耶律留哥,长子耶律阿海,次子耶律突花,耶律突花孙忙古带,忙古带长子火弥赤(又称火你赤、火逆赤,皆音译)。由于宫廷斗争和频繁征战,避嫌远疑,未带耶律姓,以火弥赤为姓,火弥赤有七子,其中三子后复耶律姓。史载火弥赤公(巢县刘氏家谱称谓)文武优长,元末至正年间任江西右丞,元末战乱中恪尽职守,平乱安邦,与劫掠成性、兵多将广的陈友谅军苦战十余载,“平富州,复瑞州,立军营,分义兵千户、水军千户,所事平。”行招讨并举策,赣境渐平,民安之,因功升平章政事,加营国公,掌招讨全权。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陈友谅攻占南昌,火弥赤公退守抚州,遭敌重兵围困,见救兵无望,决定突围,召诸子众将议事曰:“方今天下大乱,君不修德,人心已失,天下将归明主。吾守土有责,当与国共存亡。尔等宜突围北进,投奔明主,勿扰百姓。”布告军役,愿回乡为民者发给路资,愿随军者由七个儿子分兵突围北进。突围中火弥赤公受创多处,口喷鲜血,仰天长叹:“有心灭贼,无力回天,吾守土有责,今捐躯报国是矣。”令诸子众将冲锋突围,他断后掩护,待诸子众将脫险,挥刀跃马返回敌阵,大喊“火弥赤在此,愿死战殉身,勿伤害百姓!”浴血奋战,力竭被俘,不屈而亡。百姓怜其忠烈,择土安葬。

  突围中,伤亡惨重,二子、三子、四子、五子下落不明。到巢县者仅有三支,长子伯广、六子伯润、七子伯仲率部在城外分两处安营扎寨,成掎角之势,称东炮营、西炮营,归顺明朝。

  火弥赤公墓毀于日军

  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三年,追念前朝忠烈之士,颁旨赍封火弥赤公为“靖节元臣”,迎奉灵柩归葬巢县,赐后裔刘姓,赐第于城隍庙东侧,建刘氏祠堂,尊火弥赤公为巢县刘氏一世先祖。火弥赤公安葬东炮营,墓碑书“靖节元臣火弥赤公墓”,载火弥赤公事略。《江西通志》(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卷二十八名宦篇列第一位者为宋岳飞(南宋岳飞在江西瑞州平乱安邦建功)。列第二位者为元火弥赤,记载“元火弥赤,至正十三年以福建左丞统军来督端州……诛徐寿辉部将况普天等。未几况普天之党李五率贼围城,凡三阅月,火弥赤聚义兵及调苗军,指挥拒战,斩获万余级,李五宵遁,其时华林黄岭等处盗贼蜂起,火弥赤且招且讨,以渐平服之,民恃以安。后官至平章。”巢县刘氏祠堂建于城隍庙东,前门有一对石狮,气势恢宏。

  清光绪十一年编修刘氏家谱,对于七子伯仲及其后代记述较详,世代为宦,多为武职。刘氏双烈为十六世,在四兄弟中排行居昆仲,三弟、四弟名不详,事迹无考。

  1914年刘氏双烈殉难后,刘氏祠堂一度被军阀政府查封,后又恢复。1938年日本军队侵占巢县,刘氏祠堂成为军营,遭到严重破坏,刘氏宗谱和字画等文物被劫掠,火弥赤公墓亦被毁。据刘氏族人说,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作者父亲复员返乡,与刘氏族人会商,将刘氏祠堂残存的祖先牌位移至东门外刘家老屋家祠供堂。作者回忆儿时的记忆:每逢年节,敬香上供的人颇多。后经“文革”动乱和城市拆迁,火弥赤公的祠和墓就彻底消失了。

  刘之良、刘之堂在安庆殉难之后,家道衰落,后裔四处流散。迄今,七子伯仲一支家族传至21世,巢湖城区、东炮营、西炮营有600多人,另有200多人分布在合肥、芜湖、阜阳、北京、广州、西安和天津、江苏、四川、山东等地,还有数十人分布在港台和海外,总计千人,均归化汉族,习汉俗、少数仍保留蒙古民族属性。以此为样本推算,火弥赤公以下七支(含耶律姓氏)家族人口现有7000余人。

  后世感慨祠和墓被毀

  2011年辛亥百年纪念之际,作者赴安庆、武昌查询史料,并在安庆游览大观亭谒忠宣公墓遗址。此处建有元末率军镇守安庆,力战陈友谅,为国殉难的淮西宣慰副使余阙之墓。余阙,庐州青阳山﹙今肥东﹚人,元至正十二年,守御孤城七年,元廷擢为淮南行省左丞。十八年正月,敌军陈友谅兵多势众破城,余阙率将士居民在城西门外苦战,受创十余处,回望城内火光四起,料大势己去,北面仰天叹曰:“吾守孤城七年,不能灭寇雪耻恨,愿以死报国”,拨剑自刎,其妻、子女阖门尽节。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谕知表墓建庙,后因战乱被毁。

  览余阙事迹,令人伤感不己。刘氏先祖火弥赤公当年任江西右承,亦苦战陈友谅十余年,平富州、复瑞州、战抚州,撑危局。终因敌军势重被围,突围中受伤力竭阵亡,殉身报国。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颁旨,赍封火弥赤公为靖节元臣。火弥赤公墓亦毁于战乱,内心感慨,作为后世子孙无力保护祖墓,深感愧疚。

  在武昌游览黄鹤楼后下山,山脚见陈友谅墓。陈友谅,湖北沔阳人,元末起义军头领,史载此人残暴,弑主自立称王,后称帝,攻陷城池便纵军烧杀劫掠,民众深恶之。后败于朱元璋,在鄱阳湖溃逃时被乱箭穿颅而亡,葬武昌蛇山脚下,墓碑书“大汉陈友谅墓”,牌坊书“江汉先英”、“三楚雄威”,列为文物保护。陈友谅为乱世枭雄,其墓列入文物保护,无可厚非。但“江汉先英”、“三楚雄威”牌坊,却引起非议,有失是非标准和道德底线。一位摆茶摊老人说陈友谅乃衣冠禽兽人物,称不上“先英”、“雄威”。据说,朱元璋曾来此看过陈友谅墓,题“人修天定”四字,意在嘲笑陈友谅妄想当皇帝。游览之余,令人叹息,引人深思,余阙和火弥赤公皆为世人崇敬的英雄,而陈友谅是世人不齿的悍匪,身后哀荣如此不同。嗟乎!“历史老人”有时也不辨是非,错勘忠奸,失之公道……

  注:作者刘平贵,安徽巢湖人,辛亥后裔、退休干部、陕西省水文局原副局长、陕西辛亥后裔联谊会副会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