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华文摘》,忆去年《冯氏藏墨》展
辛亥革命网 2016-08-25 08:3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向虎雏 查看:
十多年坚持自费订份《新华文摘》,开卷发现《人物与回忆》栏刊载冯天瑜先生的《忆家藏梁启超王国维题赠条幅》,读毕告知他,并从邮局帮着邮购5本,冯先生非常高兴,连声感谢。
十多年坚持自费订份《新华文摘》,是因为我们老俩口都喜爱每期转载的优秀文艺作品和《人物与回忆》等栏目。很久前是月刊,现在是半月刊,每到月中或者月末那两天就有翘首以盼的感觉。该杂志出版发行一直非常守时,但上个月的第14期不知何故拖了半个月才送到,这就掉了半个月的档,今天收到的是第15期。
开卷发现《人物与回忆》栏刊载冯天瑜先生的《忆家藏梁启超王国维题赠条幅》,读毕告知他,并从邮局帮着邮购5本,冯先生非常高兴,连声感谢。一篇文章能够高密度配上3幅插图,在《新华文摘》是不多见的。不由得忆起去年的《冯氏藏墨展》,这是此文的源头,我还为展览做了些许工作。我愿意为冯先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倒不是因为他给我的祖父题过词,作过序,而是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是我一生中为数不多敬重的良师益友。

冯天瑜《忆家藏梁启超王国维题赠条幅》发表在2016年《新华文摘》第15期
去年仲秋时节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冯氏藏墨展》,冯先生精心策划、组织,呕心沥血,每块展板,甚至解说词中每个字都要反复推敲斟酌,我插不上手,帮不了忙,干着急。结果还等不到闭展,冯先生就住进了医院,大病一场。

余品绶、冯天瑜、向虎雏(左起)《冯氏藏墨》开展仪式上
此次展览,琳琅满目,极其丰富。其中两件精品是冯先生的父亲冯永轩老先生的二位业师文星的墨宝:梁启超的楷书六言联、王国维的楷书五言诗,实属难得一见。梁启超书赠冯氏的集句联,上联“遥山向晚更碧”取自北宋词人周邦彦(清真)《浪淘沙慢》之句,下联“秋云不雨常阴”出自北宋词人孙洙(巨源)《何满子·秋怨》之句。这副对联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1924年,梁启超在医院陪护病重妻子的数月间,从随携《宋词选》中择句,组成妙联珠语二三百副,此后数年书赠友人和弟子。冯永轩从清华研究院毕业时,受赠的六言联正是其中之一。《新华文摘》版面寸土寸金,能够发表这幅对联图,可见其珍贵的程度。

向虎雏在梁启超赠冯永轩的楷书六言联前
谈谈我和冯老师的友谊吧,我们在同一所学校工作,过去从未接触过。2010年9月15日,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在“辛亥革命百年论坛”上盘点辛亥革命精神遗产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大破大立”。 大破皇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他举我的祖父向岩1912年12月,以“神州大布衣”之名自荐担任民国大总统为例,证明共和国制已为当时国人认识和接受。仅过三年,袁世凯逆历史潮流悍然称帝,自取灭亡,遗臭万年。此时,冯先生并不知道向岩有我这个嫡孙和他在同一所学校一起工作。我是从次日《武汉晚报》的报道,才知晓他讲述我祖父的故事。当时我在给祖父编书,正急着请人作序。我拿着这张《武汉晚报》登门拜访,冯先生和我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欣然为我祖父的书拨冗作序。后来又为我祖父题词“辛亥志士 抗日英雄”,并使用了5枚印章。他指着我祖父名字旁的那方自己篆刻的印“清泉石上流”,重复对我说:“这方印和你爷爷的名字很贴切!”。

冯天瑜为向岩题词“辛亥志士 抗日英雄”
冯氏父子两代人珍藏的梁启超王国维题赠条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凝聚着两代学坛巨匠的心血。冯天瑜教授如是说:“先父藏品的搜集、保存过程曲折多致。这些藏品曾经遭遇的灾厄和今日得到的善待,以一粒水珠映照出中国文化史的优雅与悲壮。今人和后人应珍视它们,从其曲折经历中获取守望文化的教训。”
开卷发现《人物与回忆》栏刊载冯天瑜先生的《忆家藏梁启超王国维题赠条幅》,读毕告知他,并从邮局帮着邮购5本,冯先生非常高兴,连声感谢。一篇文章能够高密度配上3幅插图,在《新华文摘》是不多见的。不由得忆起去年的《冯氏藏墨展》,这是此文的源头,我还为展览做了些许工作。我愿意为冯先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倒不是因为他给我的祖父题过词,作过序,而是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是我一生中为数不多敬重的良师益友。

冯天瑜《忆家藏梁启超王国维题赠条幅》发表在2016年《新华文摘》第15期
去年仲秋时节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冯氏藏墨展》,冯先生精心策划、组织,呕心沥血,每块展板,甚至解说词中每个字都要反复推敲斟酌,我插不上手,帮不了忙,干着急。结果还等不到闭展,冯先生就住进了医院,大病一场。

余品绶、冯天瑜、向虎雏(左起)《冯氏藏墨》开展仪式上
此次展览,琳琅满目,极其丰富。其中两件精品是冯先生的父亲冯永轩老先生的二位业师文星的墨宝:梁启超的楷书六言联、王国维的楷书五言诗,实属难得一见。梁启超书赠冯氏的集句联,上联“遥山向晚更碧”取自北宋词人周邦彦(清真)《浪淘沙慢》之句,下联“秋云不雨常阴”出自北宋词人孙洙(巨源)《何满子·秋怨》之句。这副对联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1924年,梁启超在医院陪护病重妻子的数月间,从随携《宋词选》中择句,组成妙联珠语二三百副,此后数年书赠友人和弟子。冯永轩从清华研究院毕业时,受赠的六言联正是其中之一。《新华文摘》版面寸土寸金,能够发表这幅对联图,可见其珍贵的程度。

向虎雏在梁启超赠冯永轩的楷书六言联前
谈谈我和冯老师的友谊吧,我们在同一所学校工作,过去从未接触过。2010年9月15日,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在“辛亥革命百年论坛”上盘点辛亥革命精神遗产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大破大立”。 大破皇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他举我的祖父向岩1912年12月,以“神州大布衣”之名自荐担任民国大总统为例,证明共和国制已为当时国人认识和接受。仅过三年,袁世凯逆历史潮流悍然称帝,自取灭亡,遗臭万年。此时,冯先生并不知道向岩有我这个嫡孙和他在同一所学校一起工作。我是从次日《武汉晚报》的报道,才知晓他讲述我祖父的故事。当时我在给祖父编书,正急着请人作序。我拿着这张《武汉晚报》登门拜访,冯先生和我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欣然为我祖父的书拨冗作序。后来又为我祖父题词“辛亥志士 抗日英雄”,并使用了5枚印章。他指着我祖父名字旁的那方自己篆刻的印“清泉石上流”,重复对我说:“这方印和你爷爷的名字很贴切!”。

冯天瑜为向岩题词“辛亥志士 抗日英雄”
冯氏父子两代人珍藏的梁启超王国维题赠条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凝聚着两代学坛巨匠的心血。冯天瑜教授如是说:“先父藏品的搜集、保存过程曲折多致。这些藏品曾经遭遇的灾厄和今日得到的善待,以一粒水珠映照出中国文化史的优雅与悲壮。今人和后人应珍视它们,从其曲折经历中获取守望文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