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培纯叔叔遗体告别仪式上的悼词
辛亥革命网 2017-06-28 17:14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佳木 查看:
王培纯
我们今天来这里参加王培纯叔叔的遗体告别仪式,是为了送他最后一程,也是为了向他表达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悼念,更是为了缅怀他的感人事迹,学习他的可贵精神。
王培纯叔叔1920年生于山西平遥一个富商家庭,是大家族中的长孙,也是当时唯一的男性孙辈。但他从小鄙视纨绔,追求正义,中学没毕业就参加了抗日活动,并很快参军入党,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此没再脱过军装,直到1983年以副军级职务离休。他一生虽无轰轰烈烈的业绩,也无显赫的功劳,但所有认识他的人,包括他的小字辈,听到他逝去的噩耗,无不深感悲痛和惋惜。这是因为,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我认识王培纯叔叔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那时,他虽然被打倒、靠边站,但还有自由。他就是利用自己仅有的这点“资本”,四处奔波,关心、帮助被“监护”、关“牛棚”、下干校的老首长、老战友们的子女,解决他们生活、学习、工作上的种种困难,并尽可能通过老关系,把他们送到部队。有些被他帮助的人,他本来并不认识,但只要听说是老革命的后代,他都倾力相助。我就是那时被他帮助过的人,并从此和他结下了忘年之交。
在我印象里,王培纯叔叔帮助人有三大特点:一是不等人求,主动助人;二是不把事情办妥,绝不先说;三是不求回报,凡是他帮过的人,只要官复原职后他就躲开,官越大躲得越远。我想,被他帮助过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会。这是什么?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阶级感情、革命情义吗?不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习近平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他还说:“中华民族历来重真情、尚大义。”在这方面,王培纯叔叔用他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这便是我说的他身后留下的宝贵遗产,是这份遗产的最大价值所在。
王培纯叔叔首先是一名革命军人,一个共产党员,但无论革命军人还是共产党员,首先都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当初人民群众之所以拥护革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无疑靠的是党的理想、方针、政策的正确,但同时也离不开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和人格魅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讲同志情、战友义,对群众疾苦毫无同情心,或者施恩图报,甚至恩将仇报,人们还会喜欢这样的党、支持这样的党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党即使在犯错误时仍然受到群众爱戴,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个像王培纯叔叔那样的共产党员,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凝聚着周围的群众。
毛泽东在延安时代为吴玉章祝寿时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又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思德牺牲后,他在追悼会上又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王培纯叔叔的一生,可以说是对毛主席以上三句话的真实而生动的诠释。他的一生的确做了人最难做到的事,他的确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他的死的确重于泰山。
王培纯叔叔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