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前辈田桐、田桓留日足迹
辛亥革命网 2019-08-05 08:5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田伯炎 查看:
2019年5月21日,我随“清末湖北留日学生后裔参访团” 东行扶桑,喜悦之中,从大雨滂沱的成田机场踏上前辈们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地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寻访先辈遗迹的愿望终于在这一刻实现了!
(一)
我的大伯田桐、父亲田桓百年前为寻求救国真理,先后留学日本,追寻他们的人生轨迹,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激励。
1903年秋,田桐乘“高砂丸"轮船,从上海出发,经长崎、福冈、马关进入濑河内海,辗转九天到达日本横滨,从横滨乘火车到达东京留学生会馆,开启了在日弘文学院留学、革命的生涯。
当年,湖北学生发起出版的《湖北学生界月刊》,因刊登了“拒俄”文章被取缔后,鉴于各省革命学生办的杂志分散,影响力小,田桐、白逾桓积极主張出版统一杂志,在他们共同努力下,《二十世纪之支那》于19O5年初在东京创刊。
田桐为了激发民众的覆清之心,编辑了《亡国惨记》,出版后风行一时,年内即销售三万余册。
1905年七月,孙中山抵达东京,田桐与宋教仁、黄兴、程加柽等人组织召开留学生们欢迎孙先生的大会。孙中山提出要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田桐坚决拥护,是同盟会发起人之一,并动员“支那”社成员积极参加。8月20日,同盟会正式成立,田桐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后任书记部书记,负责机要。
1912年,我的父亲田桓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在东京与哥哥田桐相遇,再次有机会晋见孙中山先生,深得先生的信任。
(二)
后裔们在一起心心相通,十分愉悦。在日本的哪些地方曾经留下我们先辈们的足迹已无法考证,但这次行进路中,希望留下我们洞穿时空的先后印记。
我们乘车上到2305米的“五合目”,一同观赏誉为灵峰的富士山顶的皑皑白雪;
我们在忍野八海寻找涌泉群,品尝清凉甘甜的泉水;
在镰仓江之岛缅怀梁启超;
在上野公园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感受日本艺术;
一同访问明治大学、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
横滨港湾,是特别让我心潮澎湃的地方,这里的海浪见证过百年前先辈们的身影。
在此,田桐曾有诗云:“只余一掬思亲泪,洒向横滨日暮天”。
1932年,田桐的儿子、我的大哥田侨访日时曾在此怀念父亲,吟诗一首:
横滨
海市喧阗贾舶连,
先人曾此事蒲篇。
我来新掬思亲泪,
重洒横滨日暮天。
如今,沐浴着海风,看海浪拍岸,追寻着你们,我终于来了!
(三)
我们的学术会议在神奈川大学举行。横滨市神奈川大学里设立了《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会》,每年都会开展几次研讨活动,为研究我国留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并与中国大陆、台湾及欧美的研究学者分享更多的相关研究信息。
会议由王鼎博士主持,武汉大学余品绶教授以《一位清末留日学生的心路历程——〈余祖言诗文集〉简介》作主题发言,后裔们也分享更多的专题,我介绍了田氏兄弟在东京中华革命党时期的活动:
1.东京的“大田寓和小田方”
1913年初,孙中山以铁道总长名义视察日本,田桓作为东京留学生代表欢迎中山先生,他的欢迎辞言简意赅,深得要领,让孙中山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指定田桓负责招待留日学生、华侨和党内同志。
在从横滨至东京的火车上,田桓向孙中山先生汇报了和朱克刚、张浩等在东京筹设国民党分部的经过。先生问:“创办时遇到什幺困难?目前有多少党员?”田桓一一作了回答。先生连说:“很好,很好”。田桓的聪慧机灵,深得先生喜爱。孙中山先生让他留在身边担任侍从秘书。自此,田桓侍奉在先生身边达12年之久。
1913年三月,宋案爆发,二次革命失败,田桐死里逃生,再度流亡日本,与弟弟田桓相见。
革命党的重要人物大部分云集东京,天健学社成了革命者的聚集地。当时,居正住在京都,张汇滔住在长崎,孙中山派田桓到新宿车站去迎接居正,派田桐去东京车站迎接张汇滔,都下榻在天健学社。
由于仓促逃亡,绝大部分革命者身无分文,连吃饭都成问题。孙中山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从华侨捐款中拿出一部分钱,开办了一个“招待所”,专门接待革命党人。在招待所附近又租了两间房,一栋由田桐负责,称“大田寓”。毗邻大田寓的一幢房屋,以田桓名义租下,称为“小田方”,由田桓主事。大田寓平日食客盈门,络绎不绝。毎到用餐时,熊秉坤、吴醒汉、蔡济民、熊持中等几乎必到。中山先生平生好客,喜留客人餐宿,有时还亲自为人加饭添菜,先生戏称“大田寓”为“湖北饭店”。
为作掩护,中华革命党党部设在大田寓,门上书有“大田寓”三字。孙中山在这里与田桐、居正、胡汉民、陈英士等共同研讨,制定革命方略,举行了17次会议,确定建国大计。
田桐、田桓两弟兄常常为革命天南海北,不曾相见,但在大、小田方里,他们同在党部工作,是相见最多的一段时光。后来,党部扩大,“大田寓”改称为“民国社”,地址在东京南佐久间町。
孙中山先生非常器重兄弟俩,称他们为“大田先生”、“小田先生”,而不呼其名,随后,此称号便不胫而走。
2.在日本中华革命党时期的田氏兄弟。
孙中山接受“二次革命”失败教训,针对国民党的涣散无力,决定在东京建立中华革命党,以期恢复同盟会的革命精神,再举革命。他希望严密组织、规定加入中华革命党者必须按指印、立誓约,要求同志们在《誓约》上写明服从总理并加盖指模以示决心。
1914年4月30日,遵照孙中山先生嘱咐,田桐编成一册《各省重要人物一览表》,内分“各省重要人物”和“未曾加入团体之重要人物”两大部分。这两份清单成了孙中山运筹帷幄、掌握和了解中华革命党人员情况的重要依据。
5月14日,田桐“倾得孙先生面示”发出成立中华革命党筹备委员会的通知。补充道:“复接孙先生面示,本月16日早八时半在民国社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务乞按时临会。”
6月16日,孙中山在《民国》杂志社召见陈其美、田桐、胡汉民、居正等商讨中华革命党干部人选,大家一致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但黄兴却有不同意见。田桐既为中山先生的信徒,又为黄兴的至交,他一再在两人之间积极斡旋。
早在1903年,黄兴即与田桐相识,不久黄兴远走日本,田桐亦去日本,两人朝夕过从,遂成莫逆。武昌起义爆发后,田桐随黄兴赴武汉,组织指挥阳夏保卫战,黄兴为总司令,田桐任战时司令部秘书长参赞军机,两人交谊之深不言而喻了。
田桐眼看革命党人意见分歧,他痛心疾首,私下里同居正、胡汉民研究了七个多小时,商议了个折中的办法,建议孙中山将入党誓词中大家分歧较大的一句话“服从孙中山”修改为“服从中华革命党之总理”。在人事安排上,仍按同盟会的办法,孙为总理,黄为协理。由于陈其美的坚决反对,致使这次调和未能成功。黄兴以息争吵,决定赴美,为籍慰离绪,于6月27日刻备小酌,恭请先生与田桐等四人叙别。
1914年5月10日在孙中山先生主持下,中华革命党宣传杂志《 民国 》创刊,田桐参加编撰工作,他针对某些国民党委员的动摇变节,在杂志第1期发表著名的《名誉论》和《品行论》,提出改造国民性的观点和论述,这些论点于今仍不失其意义。
为了维护孙中山先生的领袖权威,田桐又在12月27日撰写了《革命之首领》,书中强调革命服从领袖的重要性,他在其中写道:革命必由党而发生,党必由首领主宰,譬之风帆之于舵,大兵之于将,得之则行,不得仍不免于危且殆。
为了声讨袁窃取民国名位背叛民国,田桐又发表了《国家之治乱与社会》一文,使国民看清袁的真面目,更确立了中山先生的地位。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筑地精养轩正式宣告成立,田桐任党务部副部长,参加党部的领导工作,同时任湖北省支部长;田桓任总务部印铸局局长兼党务部干事,孙文印、中华革命党本部之印等所有重要印鉴都由田桓篆刻。
1915年田桓奉孙先生命回国做联系工作,创办民意报;1916护国战争开始,田桐离开东京,去湖北担任“中华革命党湖北军总司令”。
至此,田氏兄弟完成了在东京的革命生涯。
抚今追昔,曾经的天健学社、大小田方、筑地精养轩……都在百年岁月中荡然无存,而东渡遗响却在我心中声驰千里,述说着那段闪光的历史;缅怀之思,激励之情,总会代代传承,以我们的先辈为楷模,砥砺前行。
201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