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杨哲商有关的地方(2)

辛亥革命网 2012-04-20 00:00 来源:今日临海 作者:佚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古城广文路4号,有一处幽静的院落,斑驳的台门和石板地记录下历史的印记。台门西侧有一块石碑,上书“杨哲商烈士故居”。 ,那些与杨哲

  ● 杨哲商墓

  杨哲商牺牲后,因为战事紧张,尸体经自新医院收殓后,由上海红十字会厝柩于苏州留园。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闻讯后,即为起筹措临时恤金。浙江军政府都督汤寿潜以“手造河山”字额旌其门。1912年8月,浙江省参议会决议,将烈士灵柩运回浙江,与陶成章、沈由智合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凤林寺前,人称“三烈士墓”。并与陈伯平、马宗汉烈士一起附祀于徐锡麟祠堂中。烈士忠骸则运回故乡临海。当时,还在杭州国民公所举行过隆重的追悼会,各界人士及烈士生前好友、邑人等纷纷前来致哀。

  1936年,在烈士生前所喜爱的风景胜地东湖,仿照杭州杨坟的样式建造了杨哲商烈士墓,烈士忠骸始迁于此,以为后人永恒的瞻仰和纪念。

  1983年,杨哲商墓被列为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杨哲商故居

  在古城广文路4号,有一处幽静的院落,斑驳的台门和石板地记录下历史的印记。台门西侧有一块石碑,上书“杨哲商烈士故居”。迈入台门,穿过一道走廊,里面是一处并不十分宽大却很地道的江南四合院,院内的正横房屋至今仍保留了清代民居特点,非常古朴雅致。正屋背后,还有东西相对各三间的后厢房,两翼之中是一处小花园。

  据了解,杨宅的建筑结构,是以13间四合院为主体,再在内台门外前伸两阁楼,形成前有阁楼后拖凤凰翼的前伸后挂大宅院,尤以正面两阁楼显其风雅,成为古城颇具文化内涵的民居建筑。杨宅是杨哲商的出生地和他参加革命前的住所,为其上辈所建,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原先杨哲商所住的东厢房,现在已经转卖给了一户人家,婆婆已经上了年纪,对于以往发生的故事却也不大记得。当记者徘徊在四合院中间的时候,听到从后面花园传来一阵砍柴的声音,循着声音走到后花园,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操持着家里的事情。

  妻子朱雪微告诉记者,丈夫杨鸿康是杨哲商大伯的后人,这处院落就是杨家老宅,杨家祖辈就居住于此,直到他们这辈。杨哲商的养女杨韵清逝世前也是居住在这里,他们喊杨韵清姑姑。

  在他们的记忆里,杨韵清是一个很慈祥且知书达理的老人,虽说深居简出,但是思想非常先进,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他们的孩子特别亲,孩子们也喜欢和她在一起。

  杨韵清去世以后,住在这里的杨家人就只剩他们一家。厚重的院落中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杨家人平凡的生活,而这一丝烟火味,就是故居最好的存在感。

  在离开杨哲商故居之前,沈启伦老师又向记者谈起一件关于故居的轶事。这个故居里曾经还居住过另外一个大名人,这就是散文家朱自清。朱自清在临海浙江第六中学(现台州中学)任教期间,就住在这座院子里。在朱自清的作品《一封信》中还有这样的语句:“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说来可笑,我还记得我从前住过的旧仓头杨姓的房子里一张画桌,那是一张红漆的,一丈光景长而狭的画桌,我放它在我楼上的窗前,在上面读书,和人谈话,过了我半年的生活,现在想已搁起来无人用了吧?唉!台州一般的人真是和自然一样朴实。” 

  相关文章:

  追忆辛亥烈士杨哲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