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学雷锋标兵”叶苗在雷锋铜像捐

辛亥革命网 2014-04-0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叶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52年前,8月15日,抚顺10万人自发走上街头,为雷锋送葬。光阴流转,52年后,两岸四地华人聚集于长乐园,首次联合赠送雷锋铜像并公祭楷模。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是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叶苗,今天很荣幸应余品绶老师、李晓虎老师之邀参加此次“两岸四地华人社团公祭雷锋”的活动。

  与两位老师的结缘,可追朔到2011年7月。彼时,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我带着汽车学院“走访辛亥革命后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拜访了吴厚婉、刘重喜、余品绶、李晓虎、程耀南、程璠、万文珍、叶俐俐8位革命后裔。这次走访,是一次首义精神的洗礼。在整个找寻、重温和深入首义精神的过程中,我们一点点接近历史,一点点读懂历史。和后裔们的交谈中,一出神一恍惚间,物走星移,我们好像又看到了革命者的神韵。赤诚奉献、刚直不阿、真知灼见、谦逊平和……这些100百年前革命者身上的宝贵品质,无一不在家族中得以延续。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我们没有理由不传承,不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再次感受到“传承”的份量。52年前,8月15日,抚顺10万人自发走上街头,为雷锋送葬。光阴流转,52年后,两岸四地华人聚集于长乐园,首次联合赠送雷锋铜像并公祭楷模。这,是一次历史的轮回。然而,在文化多元背景下,我们难免浮躁,迷茫,会,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时有起伏,甚至质疑。我们大多希望别人能为自己做什么,而鲜少问自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奉献,也许无法善有善报,也许成就不了大事业,但是相信信仰比不在乎要安全,没有了“雷锋”社会一定不一样。雷锋精神,他的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甘于平凡、艰苦奋斗……等等,和首义精神一脉相承,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我们没有理由去摈弃,任其湮没尘埃。

  近些年,我们汽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做了点事情,也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我认为,还远远不够。今天出席活动的,有我们的港澳台同胞。这几天,我在看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资料。创始人证严法师,和六位弟子一起,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号召三十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五角钱,投入竹筒里做慈善。四十五年来,用心耕耘,从偏远的花莲一隅布施爱心至全球五大洲,迄今,已援助过七十余个国家及地区。我想,这正是我们今天活动主题——“日行一善”的最好诠释。我们弘扬首义精神、传承雷锋精神,无须好高骛远,重在细水长流。上善如水,泽披万物。日行一善,终成大爱。

  今天与会的,有来自小学、以及大学的同学们。“传承”的担子,总有一天,会交到你们的手上,你们任重道远。我想把慈济基金会下设的慈济大学办学宗旨,分享给我们的同学:协助达成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天下无灾难的崇高理想,共创有情、有爱的真善美世界。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说,“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少点悲伤,少点失望,在真善美中领悟幸福,传递幸福,在助人中成就自己,幸福能来得更为浓烈。

  谢谢大家!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