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宜宾女儿赵一曼》摄制组来汉拍摄
辛亥革命网 2015-09-08 17:2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万学工 查看:
2015年8月25日 纪录片《宜宾女儿赵一曼》摄制组从四川省宜宾来到武汉。在湖北省参事卢纲先生全程协调和辛亥革命网后裔工作委员副主任、中华辛亥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万学工,中华辛亥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刘建林及《武汉黄埔女兵》作者吴明堂先生陪同配合下,在武汉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武昌农讲所,江边码头等处外景拍摄并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顺利的完成了武汉的采访任务。
宜宾市是“万里长江第一城”,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宜宾还有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僰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赵一曼就是在宜宾出生成长的好女儿。
《宜宾女儿赵一曼》外景拍摄及文字说明
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胜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及其他有关活动的通知》(中发〔2015〕7号)文件精神,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开展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是四川省宜宾县人,曾在原黄埔军校武汉校区学习,主要战斗经历在东北,牺牲在东北。宜宾县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赵一曼诞辰110周年,专项投入拍摄电视纪录片《宜宾女儿赵一曼》,纪录片主要以家乡人、身边人、女性等独特视角,重现抗日民族女英雄学习、战斗、牺牲经历,展示其抗日救国、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8月24日至9月2日,宜宾县广播电视台摄制组一行辗转四川、重庆、湖北、黑龙江、吉林等五省市,往返行程上万公里,拍摄素材资料2000多分钟,采访专家、群众等50余人,外景拍摄基本完成,目前正进入紧张的后期工作。该纪录片预计将于今年10月25日赵一曼烈士诞辰110周年前与观众见面。
宜宾是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的故乡,宜宾人民为缅怀英雄,在翠屏山建起了赵一曼纪念馆,在赵一曼出生地宜宾县白花镇柏杨嘴建起了宜宾村镇中最大的文化广场---赵一曼文化广场,并重新修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赵一曼故居。届时,英雄故里将形成赵一曼纪念馆、一曼公园、一曼广场、一曼故居四点一线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赵一曼雕塑、坤泰湖、一曼大道、一曼书院、一曼文化长廊等,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的主题公园——一曼公园。 一曼公园占地105亩,建成后比哈尓滨南岗区的一曼公园大了几倍,东北和西南两个一曼公园遥相呼应,并成为全国最大的以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雄命名的主题公园。
赵一曼与武汉黄埔军校
李淑宁(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乳名淑端,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1905年10月25日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白杨嘴村一个地主家庭。父亲花钱捐了一个“监生”的功名,又自学中医,为乡里人看病,在当地颇有影响。她兄弟姐妹8个,5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她排行第七。
曾任中共四川省委首届委员,人称“川南农王”的大姐夫郑佑之,是她的私塾老师,也是她革命的引路人。因为从小接触进步和革命思想,她很早就在本县组织“妇女解放同盟会”,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解放,会员达180余人。1923年冬,在宜宾县女子中学入团,任过女中和家乡的团支书。1926年春,转入受恽代英和萧楚女影响较深的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师学习,夏天即在那里入党。黄埔军校在武汉招收女兵的消息在重庆的报纸刊出后,她立刻报名考试并被录取。1926年底,她和四川被录取的游曦、陈德芸以及男生罗瑞卿、陈伯钧、陈季让(陈毅之弟)等300多人在重庆文庙院坝集合,听了国民党四川省党部负责人、共产党人杨闇公等领导的训话,然后背着行装,唱着“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歌曲,高呼口号,到朝天门码头,登上了去武汉的轮船。
在黄埔军校,她和游曦等编入入伍生总队女生队第一区队。军校要求女生们都要剪去长发,许多人感到为难,有的叹息,个别人涕泪涟涟。赵一曼虽是齐耳短发,却耐心地劝说大家,“今天我们来到革命阵营,就是革命人了,就得像个军人的样子。剪掉长发,穿上军装,威威武武地走上战场。”她提议,大家剪发前去黄鹤楼(黄鹤楼已于同治年间毁于火,这实际上是张之洞部属为纪念他而修的奥略楼)留下女人的倩影。剪发后穿上军装,戴上大盖军帽,扎紧皮带,打上绑腿,再照一个威武、精神的英姿。游曦等都响应她的倡议,愉快地剪去长发,游还将剪发前后的照片寄给了她母亲留存。军校里学习、训练都很紧张,她身体不好,仍然坚持每天三操两讲,像男兵那样跌爬滚打,练习长枪、短枪射击更是一丝不苟。她为人谦和低调,很快赢得女兵们的信任。作为一个党员,她也十分关心其他女兵的入党问题,为此曾与胡兰畦等女兵联系,交换对她们入党的看法。她也不时参加军校组织的宣传队,到汉口江汉关、六渡桥、水塔,武昌汉阳门、司门口、阅马场,汉阳东门等地宣传国民革命,宣传收回汉口英租界,宣传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
1927年5月,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反叛国民政府,兵锋直抵武昌纸坊。军校师生改编为中央独立师,配合卫戍武昌的叶挺部队,南下讨伐。她正因肺病住院,闻讯后即扶榻而起,随军出征。她参加的是宣传队,在前线喊话,瓦解敌军,救助伤病员,有时也投入战斗。战斗间隙,走家串户,深入到穷乡僻壤宣传,还帮助恢复和整顿各地农会、妇女协会。并在抓捕土豪劣绅何颜旺过程中,获得过上级的表彰。打败夏斗寅叛军后,她们又从嘉鱼渡江,讨伐叛军杨森部。因过分劳累,在仙桃再一次病倒,不得不和其他伤员一道先行回汉。
“七一五”汪精卫叛变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解散,师生改编为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她被分配到第二方面军军医处。随队开往九江途中,旧病复发,被迫脱下军装,隐蔽到老乡家,随即被组织送往上海治疗。
身体稍好,马上与党组织联系。不久被派往苏联,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和她一道出发的有几十人,10人一组,也是黄埔学生的陈达邦(任弼时妻陈琮英之兄)是她们的组长。
入学时,她改名李一超,俄文名科斯玛秋娃。因在国内没学过外语,很多课听不懂,陈达邦又在语言和专业上尽力帮助她。日久生情,俩人由相爱到结合在一起。
不久,国内急需妇女干部,响应党组织召唤,带孕与丈夫离别,于1928年冬回国。回国后,被派往湖北宜昌做地下工作,住在宜昌一马路与大南门江边一间民房里。1928年春节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她为儿子取名“宁儿”,希望天下的母亲和孩子都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为免孩子拖累,她专程去武汉,将孩子送到小姑子陈琮英的堂兄、时在武汉开办纸印公司的陈岳云家,请他们代为抚养。离开陈家前,抱着宁儿在照相馆照了一张相,同时写信告诉在莫斯科的陈达邦,告知宁儿在他哥哥处寄养一事,并附上她与宁儿的合影。为保守机密,免使亲友受她牵连,到东北后化名赵一曼。
1932年春赵一曼到东北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满洲妇委委员。,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抗日斗争。在《滨江书怀》一诗中慷慨铭志: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一世忠贞为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4年春,赵一曼调任抗日游击区珠河县,先任县委委员,后任铁北区区委书记。临行前写《赠友留念》诗一首,以表心迹:
世上多风云,人生有聚散。
今朝苦别离,他日喜相见。
友情和爱情,男女都看重。
一心为社会,万古可留芳。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在哈尔滨以东地区与日伪军作战。她有胆有识,骑白马,持双枪,驰骋疆场,敌人闻风丧胆。战士因为她叫赵一曼,以为她是总司令赵尚志的妹妹。日本兵却不明白,在这北满大地上,哪里涌现出这么一位精通兵法,熟谙枪技,又智勇过人的奇女子呢!日军恃优势兵力,竭力围剿人民革命军。1935年11月,她们被日军重兵包围,她带十几个战士掩护团长率主力突围,终因弹尽援绝,身负重伤而被俘。敌人用尽酷刑,逼她交代赵尚志和三军主力的动向。她坚贞不屈,守口如瓶。
1936年8月2日,她被押上珠河(今尚志市)的火车。她知道自己为国捐躯的日子到了,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远在他乡的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呵!……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赵一曼在珠河(今尚志市)小北门外就义时年31岁。,当地老百姓都掩面而泣。牺牲后,民间开始流传,我们的“李姐”,我们的赵政委没有死。她是头戴红巾,骑上白马,手握双枪,到另一个战场抗日杀敌去了。这位战斗在白山黑水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巾帼英雄,用她的鲜血染红了中华大地,赢来了驱逐日寇、光复河山的胜利。
(作者系辛亥革命网后裔工作委员副主任、中华辛亥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前排左起依次为:吴明堂、卢纲、宜宾县广播电视台台长杨喜、副台长任坪、刘建林;后排左起依次为:记者:李书炳、冷艳,宜宾市电视台编委及本片总编导阎冰,主持人王洋,编导刘勇,万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