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研究专家严昌洪:中共“一大”出现“湖北现象”不是偶然
辛亥革命网 2021-10-11 14:26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万建辉 胡新 查看: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座现场 记者万建辉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0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胡新)“参加中共‘一大’的5位湖北人,都是从辛亥革命首义之区走出来的。他们亲历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政局的动荡、民生的凋敝,认识到辛亥革命有其局限性,从而寻找改造中国的新道路。”
10月10日,武昌区政协与武汉出版社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座,辛亥革命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严昌洪在题为“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武汉社会”的讲座中说,中共“一大”上的“湖北现象”,主要应该在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武汉地区的社会土壤中寻找。
何谓中共“一大”上“湖北现象”?严教授说,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有5位湖北籍人士,他们是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刘仁静和包惠僧;湖北人李汉俊、董必武受大会委托起草了给共产国际的报告,总结了大会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会的主要会址就设在湖北人李书城、李汉俊兄弟在上海的寓所里,李汉俊还和李达承担了会议的联络、筹备和会务工作。
严昌洪分析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武汉地区动荡的政局。如黎元洪时期,分化打击革命党人和反对他的首义军人。段祺瑞、段芝贵时期,将辛亥志士已经改名为起义门、聚义门的两个武昌城门,又改回中和门、通湘门,对辛亥首义的成果并不尊重。王占元统治时期,其残暴、贪婪,导致兵变,城里出现烧杀抢掠。当时有报纸评价,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武汉动荡的政局有些时候比清朝统治的时候还要差。
这十年武汉地方当局还加重对人民的税赋。王占元的贪婪比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蹂躏湖北八年,“喝兵血”“贪公款”“调售铜元”“垄断军服”、设立“信城公司(售皮货)”“霸占良田”等,无所不用其极,“而鄂省财政则完全陷入危机”。
以至于冯玉祥到武汉后曾感叹:“武汉为中华民国策源地,流了多少血,牺牲了多少志士,现在到了九年(1920年),依然是扰攘纠纷,人民不能得丝毫幸福。死者已矣,生者又池池沓沓。即以我军界而论,既食民脂民膏,非但不能恪守天职,反多肆意掠夺,遗害人民,简直不如人家蓄养之犬马,犹可供驱策。其余各界,亦莫不醉梦沉沉,敷衍塞责,令人不胜悲痛。”
这样的局面使得从辛亥革命首义之区走出来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未能使国家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更没有让广大人民享受到自由幸福的生活。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证明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走不通,于是,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刘仁静和包惠僧这批湖北人,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对辛亥革命的反思和对各种思潮的抉择中,探索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他们找到了中国的出路,即创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不同于辛亥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一个不同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中国。湖北地区的两个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正是在这一时期建立。
“因此,湖北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的六个地区之一和重要发祥地,在中国共产党宣布正式成立的‘一大’上出现‘湖北现象’,不是偶然的。”严昌洪说。
据悉,武昌区政协与武汉出版社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座共有4场,另外3场分别是9日下午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何广在辛亥革命博物馆主讲《湖北军政府革除旧习的行政举措》,10日下午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张继才教授在昙华公书林书社主讲《铁血昙华林:湖北革命之根》,10日下午武汉首义学院严锴副教授在首义书苑(新华书店)主讲《武汉近代化与辛亥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