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抗日战争胜利的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网 2013-08-15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韩亚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六十八个年头,但是人们永远不应也不会忘记这段重要历史。站在今天的高度回顾这场战争,更可以总结出一些特

也谈抗日战争胜利的现实意义

——写在“8·15”抗战胜利之际

  中国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六十八个年头,但是人们永远不应也不会忘记这段重要历史。站在今天的高度回顾这场战争,更可以总结出一些特殊的意义。

  第一,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收复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所割失的台湾等中国领土,从而说明必须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早在1895年,日本就通过《马关条约》攫取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又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进一步占领了中国的大量领土。艰苦卓绝的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在相持阶段的1943年12月,《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反攻阶段的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进一步强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收复了被日本侵占的地方,其中包括被日本占领了五十年的台湾等岛屿,从而有效地维护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1949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是这丝毫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事实。

  第二,中国抗日战争既证实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必然是人民群众,又证实历史成果的享有者也应该是人民群众,从而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和实现。

  抗日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民党政府虽然一直没有放弃抗日的立场,但是它坚持片面抗战的路线,只依靠军队而不发动人民群众,因而它的失利和溃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广泛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取得了与国民党完全不同的成果。只有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获得无穷力量、立于不败之地。总结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关事实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推进改革大业具有重要意义。执政党和人民政府必须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切实尊重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第三,中国抗日战争既磨练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又孕育和催生一些民主党派,从而奠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基础。

  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国共产党的队伍空前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极大增强。如果说从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逐步成熟,那么,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发展,成熟程度不断提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时,全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统一,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都达到了高度的成熟。此外,抗日战争时期也是民主党派发展中的重要阶段。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谭平山、章伯钧等人就筹划建立共产党和国民党之外的新政党。1928年春,中华革命党成立,该党通常被称为“第三党”。在抗日战争中的1941年3月,第三党、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人民救国会、乡村建设派等联合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也是在1944年,谭平山等国民党民主人士筹备建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李济深、何香凝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建立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之主张,得到民主党派的认同和响应。所有这些,为后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中国抗日战争证实反动营垒不会一成不变,从而说明革命者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和方针。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蒋介石走向完全反动。此后十年中,蒋介石集团围剿红军,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促使蒋介石集团转向了抗战,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维持了八年。虽然蒋介石集团将抗战的立场一直维持了下来,但是这种立场的坚决程度并非始终如一,而且这个集团内部有各种派别,它们相互交织、此消彼长,形成错综复杂的局面。面对蒋介石制造的反共摩擦事件,中国共产党遵循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对顽固势力又团结又斗争,在斗争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利用矛盾,各个击破。所有这些,都需要革命者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和方针。整个抗日战争,既是这样的发展过程,又充分说明这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在后来包括解放战争在内的许多斗争中都得到了运用。

  第五,中国抗日战争既存在数量和规模的对比,又涉及质量和水平的较量,从而说明必须注重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增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