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塔”怎么看也不像广州人的塔(2)

辛亥革命网 2013-11-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赖寄丹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广州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在这一点上,其实广州比上海和香港都有明显优势,遗憾的是广州并没有把悠久的历史积淀出的丰厚的

  其一,广州的城市建设风貌应考虑以岭南文化为特色和基调。放眼羊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可是却鲜有以岭南文化特色为设计元素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塔”固然称得上丰姿绰约,但这座扭着“小蛮腰”的女性化高塔实现的是荷兰建筑家马克•海默尔夫妇的建筑设计梦想。相比台北的101塔,借鉴中国良褚文化玉琮形状,体现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天地沟通的宇宙观,其塔的形态神韵与中国人的精气神显然更为融合。而“广州塔”那种性感妖冶的姿态,怎么看也不是广州人的塔。

  笔者曾经撰有《海山仙馆失落是岭南文化传承之大缺憾》一文,海山仙馆是晚清时期集岭南园林艺术大成的岭南第一名园,由十三行富商、岭南文化名人潘仕成建于清道光年间。海山仙馆旧址在今荔湾湖公园一带,原馆早已被拆卖损毁,其面貌只能在所存不多的史料中有所领略。清代著名画家夏銮应潘仕成之邀所绘的《海山仙馆图》,是海山仙馆整座园林的全景;法国人于勒•埃及尔1844年拍摄的3幅照片,是海山仙馆主楼的特写。虽然岁月的久远使图片模糊泛黄,但我们不难从夏銮的画中看出海山仙馆苍山碧水、亭台楼阁、廊桥水榭、连绵十里的迤俪多姿;也不难从于勒•埃及尔的老照片看出临湖而筑的海山仙馆主楼高栋飞甍、轩窗敞宇、长廊跨湖、蜿蜒曲折的雄伟气势。

  海山仙馆是当时的岭南文化的一个雅集之地,馆内收藏有大量古玩文物及以宋、元版居多的古书数万卷;园主潘仕成收藏有许多珍贵的汉晋碑帖、历代书法家的名迹法贴、以及当时的名流显贵的书信手迹,他将这些珍贵的名帖手迹分为摹古、藏真、“遗芬”,延请名匠飧凿成一千多块石刻,大多镶嵌在园内回廊曲径的墙壁中。一百多年前,摄影术最初由广东传入国内,中国最早的摄影作品拍摄的就是广州海山仙馆。

  假设这些年广州少盖几栋摩天大楼,而把资金用在认认真真地精心修复这样一座旷世名园上,广州的岭南文化的特色定然可以突显,而且广州就有了一个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平台和载体,岭南美术、岭南音乐、岭南戏剧、岭南建筑、岭南工艺、岭南粤语文化、岭南饮食文化等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演绎岭南文化的魅力。“广州长隆”是广州旅游、娱乐、休闲的一个品牌,广州需要打造岭南文化领域里如“广州长隆”一般上规模和上档次的岭南文化传播品牌,才能形成弘扬岭南文化的影响力。

  其二,广州需要建设一批岭南文化的专门场馆。岭南文化的美术、音乐、戏剧、建筑、手工艺、美食等各门类,在国内都是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与国内任何其他地域文化都可媲美。然而偌大的广州,没有一间专门的岭南文化博物馆,没有一间专门演出粤剧、潮剧的岭南剧场,没有一间专门演奏岭南音乐的音乐厅,没有一间专门展示岭南工艺美术的展馆,没有一间专门推介岭南饮食文化的饮食体验馆……

  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政策应倾向岭南文化继承和弘扬方面的投入,假设存在二选一的状况,比如建芭蕾舞剧院还是建岭南戏剧院?我认为应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不要担心没有歌剧、没有芭蕾舞,外国人就不来广州,对于光顾广州的大多数东西方人士来说,他们在广州想看的还是广州本土最精彩的文化艺术。问题不是有没有人爱看本土文化艺术,而是本土文化艺术有没有下大功夫做精彩了,不是简单地承袭老版本,而是推陈出新,古典而时尚,古老而创新,这方面韩国、日本、台湾都有很多成功案例。

  为彰显岭南文化精神,广州可以考虑建一座在建筑上具有宏大象征意义、在内容上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岭南名人堂”,其构思设计可参考法国巴黎的“先贤祠”——国家名人祠墓,安葬着72位对法兰西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其中大部分是对法国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世界知名的文化名人。岭南文化历史上名人辈出,近代以来更是群星璀璨。赵佗、惠能、张九龄、吴趼人、苏曼殊、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詹天佑、孙中山……岭南文化历史上涌现的名人巨擘难以胜数,他们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的屹立和崛起作出了卓越贡献,“岭南名人堂”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岭南文化教育基地。

  其三,广州要重视对高端文化人才的重用和引进。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需要高端文化人才作为领军人物,纵观岭南文化长廊,从思想界的康有为、梁启超,到文学界的吴研人、黄遵宪,到学术界的陈垣、容庚,还有人们熟知的关山月、黎雄才、马师曾、红线女、欧阳山、陈残云、秦牧等等,前贤往矣,声华长存。

  岭南文化的多姿多彩,原本就是得益于其天时地利形成的开放性,南北融汇,中西合璧,历史上多次的移民大迁徙以及出入海外的便利,使广州集聚了大量具有开阔视野的文化人才,他们创造了岭南文化的精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北方的大批知识分子南下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创造了岭南文化的又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广州、深圳已失去昔日的政策优势和吸引力。笔者本人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江西南昌来到广州的,当时广州最实际的吸引力就是工资同比是内地省份的5-10倍,并且做事的平台和机会很多。

  据笔者了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工资同比严重偏低,近年来差距在1-2倍左右;广州文化教育界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与深圳同行相比也甚至有明显差距,这对于广州吸引和留住高端文化人才显然不利。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是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的学科带头人,据临近退休的他所言,他在中大博士中物色到了堪可传承者,可最终因住房、科研经费等问题,还是被外省挖走了;而由于广东迟迟没有启动京、沪、津、汉乃至川、赣、鲁多地都早已启动的文科一级教授或资深教授的遴选,不少有潜力的学者也都选择离开广东,而想回广东的著名学者却因此望而却步了。

  谭元亨教授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年,吸引“孔雀东南飞”的广东曾有过的优势,已经在很多方面,包括政策方面,已经失去,不再是优势了;诸如科研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尤其是人才成长与发挥的机会等等,也因种种原因,都出现缺失。

  笔者任职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据笔者所知,本学院成绩优异的毕业生鲜有选择进入文化界工作,甚至并不希望进入对口的新闻媒体工作,公务员、外企白领、出国,才是首选。

  如果说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岭南文化专门场馆是硬件,建设一支以高端文化人才领军和以青年才俊为后备军的岭南文化人才队伍则是软件。广东重经济而轻文化已然呈一足强、一足弱的颇足之势,只有下决心投入真金白银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行之更快、更远!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