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有缺憾" style="WIDTH: 372px; HEIGHT: 187px" height="273" alt="电视剧《辛亥革命》有缺憾" src="http://s6.sinaimg.cn/middle/4a435293haf03f6de7655&690" width="343" name="image_operate_48091318333996120" />
电视剧《辛亥革命》有缺憾
对央视一台的电视剧,一般不坚持收看,只是偶尔浏览一些剧评。对现在正播出的《辛亥革命》,前几天看过一段,昨天晚上又看了从第18集后半段和第19集。本来见有人在剧评中把该剧说得挺好,但是看过之后,对这种评价有言过其实的感觉,似乎应该打点折扣。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电视剧许多历史背景的交代、历史事件的描述及其细节处理,都经得起最严格的与历史事实的认真对照,堪称一部形象的辛亥革命教科书。”
本人没看完整个电视剧,对其思想性怎么样以及是否有违历史真实之处,不敢妄说,仅凭我看过的片段,觉得大概可以说,李准先生的上述评价,似有自吹之嫌。因为个人所看这两集中,至少有两处不大不小的缺憾、或者可称为硬伤的地方。
其一, 18集里有个情节,是说光绪和慈禧逝世之后,杨度面见袁世凯,报告摄政王等人要杀袁的消息,并说找出的理由之一是袁世凯当年任山东巡抚时的谢恩折上,没有写先帝的名字。 当袁问杨“你怎么说的?”杨度回答的是:“这很有可能是当年书记者的漏誊”。誊,誊写的誊;读teng,阳平;“漏誊 ”意为抄写时丢掉了。誊字与荣誉的誉(yu ,去声)字,虽外形相似,但如说“漏誉”,其义不通。在电视剧中,字幕底下打出这句话的文字就错成了“漏誉”,而在扮演杨度的演员口里,也把“漏誊 ”说成“漏誉”,让杨度这位大秀才,当了一回白字先生,闹了个大笑话。
其二,19集里也有个情节,说的是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后来听了张南皮的建议,决定让袁世凯“回籍养疴”,派人向袁传达。圣旨里有一句“朕御极后”,这位传旨官在宣读时,却把这四字中的“朕”读成了皮肤的“ 肤”!近年来,皇帝剧充斥荧屏,随处可见,什么太监常说的“喳”和皇帝常常自称的“朕”,别说是演员,就是农村小孩子,平时那嘴里头也没少说这俩字,怎么读圣旨的演员会出这样的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低级的失误。
短短不足两集中,就发现有这样的文字错误,难道人们还可以指望这部41集的电视剧,在思想性、历史真实方面,能够完全避免错讹存在?这样简单的错讹随处可见,怎么可以说成什么教科书!
见媒体在介绍本剧时提到,《辛亥革命》是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电视台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联合倾力打造的大型史诗献礼剧 。这也就让人不难理解 ,既然是抓紧时间打造的献礼剧,必然时间紧、任务急、赶进度,顾不得精雕细刻、多下功夫,错讹多有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有错误,也难怪;但是问题是评价作品时,你得悠着点,别吹得太高,把话说得太过、太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