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革命:辛亥启示录

辛亥革命网 2011-11-01 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作者:岳庆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已成为时代精神核心的今天,从大历史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公正评价和宏观审视,并以此认真而深入地剖析当
 

  辛亥革命爆发至今正好百年,百年来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说越来越多,但评价见仁见智。在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已成为时代精神核心的今天,从大历史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公正评价和宏观审视,并以此认真而深入地剖析当时的改革与革命,不仅非常必要重要,而且很有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评价争论辨析

  辛亥革命是政权更替的革命,历史上凡是涉及政权更替,往往更容易见仁见智,有时还十分敏感。近些年来受“告别革命”论的影响,有人公开贬低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认为辛亥革命是“改朝换代”,是“假革命”。“革命不如立宪,立宪不如维新,维新不如洋务”。也有人提出“革命是告别不了的”,只要革命的因素存在,就会产生革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想告别革命,从事铁路建设,但他告别不了,所以二次、三次革命,最后“革命尚未成功”。

  辛亥革命尽管有很大局限,也有负面因素和失败之处,但对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一定要充分肯定。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会失去民心而迅速垮台,而且对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及以后历史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孙中山及其一派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一次。”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中国民主革命派的旗帜”和“伟大领袖”。林伯渠同志回忆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了这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杨尚昆同志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以后的一系列历史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有人提出,辛亥革命为其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改革未必催生革命,改革可以成为革命的替代物

  尽管清末新政确实催生了辛亥革命,但我们绝不能狭隘地吸取改革催生革命的历史教训而不敢大胆改革,因为从理论上或当时其它国家的历史上看,改革未必催生革命,改革可以成为革命的替代物。

  关于改革与革命的关系,学术界有很多讨论。有人认为,有的改革本身就是革命,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场伟大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一场革命,它比辛亥革命流血还多。也有人指出,改革不但无助于政治稳定,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动荡甚至革命。历史上某些革命往往爆发在改革之后而不是停滞和镇压之后。一个政权实行改革并做出让步,本身就会怂恿进一步改革的要求,从而很容易像滚雪球似的形成革命运动。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改革分为替代物改革和催化剂改革两种类型,前者会替代革命,往往与农民阶层相联系,后者会催生革命,往往与中产阶层知识分子相联系。满足中产阶层知识分子要求的计划只能加强其力量与激进主义,不可能减少其革命倾向,所以对付他们的恰当做法不是改革而是镇压。政府在物质上给予中产阶层知识分子以好处,会增加他们的怨恨和罪恶感;然而给农民好处会使他们感到满足。无论是通过革命或其他手段完成的土地革命,都可以把农民从革命的边缘争取过来。主张改革者坚持替代论,他们出于这一原因,总是试图通过和平手段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平等。极端激进分子或“左派异端分子”也坚持替代论,他们出于这一原因反对改革。而“正统革命者”和“顽固保守分子”则都坚持催化论,前者希望以小改革作为根本改革的楔子,后者则反对对现状的任何改革。既得利益者在本能上更愿维持现状,更愿放大改革的催化剂效果,从而更加反对改革。

  从20世纪初东方的历史看,改革成为革命催化剂的国家有中国和土耳其,而改革成为革命替代物的国家有印度。当时印度实行了比较成功的宪政改革,其内容主要包括英国在印度实行的参事会改革、1919年印度建立责任政府和自治机构以及1935年印度政府引入了联邦制和省自治等。

  清末新政是被动改革

  清末新政之所以催生了辛亥革命,主要因为它是被动改革,戊戌维新其实也是被动改革。可以说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直接引发了戊戌维新,庚子事变北京的失陷直接引发了清末新政。慈禧太后1901年在离京西逃的路上,以光绪的名义发布将实行“新政”的上谕。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改革重点是官制、军制、教育、经济、法律等。

  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主张建立君权至上的日本和德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立宪派开展立宪运动,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崇尚美国和法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陈天华认为,美国和法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是中国革命胜利后的最佳选择。由于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在改革与革命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所以当时便出现了雷颐先生所称的改革与革命紧张地赛跑的局面。也有人提出,1840年以后的清朝实际上一直处于革命与改革的赛跑之中,晚清王朝被动的改革最终使可以成为革命替代物的改革变成了革命催化剂的改革,改革催生革命,他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且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