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年轻人的民族责任感

辛亥革命网 2011-11-16 00:00 来源:渤海早报 作者:渤海早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电视剧《辛亥革命》日前在央视完成两轮播出,受到广大观众热捧,尤其是很多年轻观众,仍在各大视频网站回顾观看和发起讨论。近日,本报
  电视剧《辛亥革命》日前在央视完成两轮播出,受到广大观众热捧,尤其是很多年轻观众,仍在各大视频网站回顾观看和发起讨论。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该剧导演李伟,他表示,“辛亥革命”中的革命者超过90%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用现在的话讲是“1880后”,所以该剧的另一层现实意义,就是希望唤起当今年轻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导演李伟分享《辛亥革命》创作心路 解读如何做到“全景式史诗般”

  “炎炎烈日之下,已经完全干涸的大地,垒上了一层厚厚的浮土,一个个颤颤巍巍的身影投进画面的地上。这时,重重的鞭响之下一架四匹马拉的华车,在一队骠骑的护卫下,急促地从这条充满浮土的路上飞驰而来,华车卷起的尘土瞬间就把路边的人淹没了。镜头随着华车向前而去,眼前是一座已经斑驳不堪的城门,城门的墙根下一堆一堆的难民无力地蜷缩在一起,华车与卫队呼啸地从镜头下而过……”接拍电视剧《辛亥革命》之初,李伟的眼前始终不停地浮现出这样一种景象。

  他告诉记者,这是100年前在北京城下随处可见的景象,今天身为一个中国人,简直无法接受,但这就是事实,“因此,当100年前的孙中山先生面对这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怎么能无动于衷?当100年前那些中国的知识精英们面对这样一种景象,他们怎么能平静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于是,一颗心开始震颤,一百颗心开始震颤,一千颗一万颗……当千千万万颗心再也不能平静,再也不能忍耐的时候,1911年10月10日,在中国的武昌,一个即将沉睡的夜晚,一声枪响划破了宁静,终结了一个王朝,拯救了一个民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李伟坦言,在阅读完王朝柱的剧本之后,切实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中国从几近亡国的边缘走到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尊严的今天,这到底是为什么?至少可以这样说,是伟大的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的理念与思想在那个时代所起到的引领,是一代又一代人继续革命的结果。这就是我当时阅读完剧本后感受到的一种震撼,同时形成了我在这部剧中要寻找的艺术表现的核心基石。”王朝柱执笔的《辛亥革命》剧本里,每一个人物都经得起历史考证,甚至对白都是加引号的,是有据可查的。这让李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电视剧《辛亥革命》有着重大的时代意义与历史责任,“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的商业电视剧,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旋律电视剧,它是一部全景式史诗般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它生动地为每一个中国人留下一份思考,一个回应,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留下一份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纪念。所以,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制造再现这段历史的一员。”

  读过剧本倍感震撼

  如果说剧本的故事线索和戏剧框架为“全景式”提供了拍摄基础,那么在李伟看来,“史诗般”更是电视剧《辛亥革命》不可动摇的前提。他对“史诗”这样解读:“史,作为动词是指记录,不同于其他,在这部剧中,记录的是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行为,但总体来说本质还是记录。诗,是主观态度、情感倾向,是我们心中对这个记录的要求想象。换一种说法,就是带主观情绪的渲染,让被记载的内容更具感染力、震撼力。”

  那么,“史诗般”效果是如何操作实现的?李伟说:“从叙事角度,我们用了写实的笔调陈述事件,用了写意的笔触抒发情感,做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互为相辅。从摄影角度,史诗般效果在于画面的构图和光影气氛。我们强化了画面的动态力度和景别变化的反差感,运动镜头讲究沉稳和内涵,大景别大而壮阔、大而气贯意韵,近景别有细节、有魅力,着重表现人物精气神和情绪的意味;光影上充分利用了美术提供的环境,制造出凝重的美感,这样正能让观众产生视觉联想,从而历史产生出一种情感的倾向来。从美术角度,全剧以旧色调为叙事主调,叙事场景我们都尽可能还原了旧的时代氛围,外景重样式、内景重质感,写意的场景注重有助于画面表现情绪的特定造型,如山水和自然环境中有情绪符号特征的场景,而陈设的安置则偏向个性化陈设,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从服化造型角度,我们做出了更多与历史的相似与厚重,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这部剧的史诗风格。”

  “史诗”融入每个细节 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基调

  任何一部剧作,演员无疑是重要的一环。电视剧《辛亥革命》以人物众多为显著特点,总共有200多位实力演员鼎力加盟。李伟认为,既然是全景式展现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众多历史人物分阶段地出现在整个革命事件中,自然是该剧的一大特色,“剧中人物都是辛亥革命中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他们不仅亲身经历了那样一个轰轰烈烈的伟大时代,而且是那个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精英。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段精彩的人生故事,但是在剧中,只表现了他们精彩人生中参与辛亥革命的那一时刻。因此,在这样的人物面前,演员们不仅仅只是把台词和情绪表达完,而是把自己的立场变为人物的立场,在背后把自己扮演的历史真实人物的资料与时代背景资料翔实准备。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准确地把握了人物性格基调,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的飞跃。”

  电视剧《辛亥革命》日前已在央视完成两轮播出,受到广大观众热捧,尤其很多年轻观众,也被该剧深深吸引,加入到热议讨论《辛亥革命》的行列中。对此,李伟表示,这正是《辛亥革命》另一层现实意义,因为该剧大篇幅的艺术表达,演员们极富激情的创作,也是希望让当下的“80后”去感受,曾经的“1880后”在他们的青春岁月对民族兴亡的责任感,“我们统计过,那个时期的革命者,90%以上都是“1880后”的人。1911年,他们正好是20到30岁的阶段,正是最热血青春的年岁。也正是他们,把一个国家从危亡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至少是个开端,开启了救国的道路。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变革,都是靠年轻人,年轻人的责任感强,社会才能兴旺。希望辛亥革命中的“80后”,能给当今年轻人一个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激励。”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