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避免一鸡两吃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4-12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2011年4月12日)  查看:
纪念辛亥革命,避免一鸡两吃
作者:吴毅峰(2011年4月12日)
广东是中国最大的美食天堂;因此,这块神奇的土地让笔者经常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呜拉!
因为天生“为食”(广东话“贪吃”,或“嘴馋”),从一碗粥2元人民币到一壶炖汤2000元人民币都愿尝试。因为喜欢广东的美食,所以就到处5宣扬广东,说广东菜好,引起很多朋友不满,说笔者没见过世面,没吃过真正的好东西。对此,笔者经常淡淡一笑了之,不争长短。
广东不单单炖汤好喝,走地鸡也值得一试,包括清远鸡,湛江鸡,客家咸鸡,盐焗鸡,阉鸡,香港白斩鸡,等。这里有一款“一鸡两吃”的做法让人记忆犹新——就是肉归肉,骨头归骨头。
“一鸡两吃”本来是烹饪的一种技艺,也是商家的一抹商业智慧;后来,它被引用到了慈善和政治方面。中国大陆的慈善商人陈光标在做出“身后裸捐”的承诺之后,还在台湾表示要全力捐建跨海大桥,让人感觉就是“一鸡两吃”。当然,陈光标的行为虽然有些“高调”,其实也说明了他对于大陆慈善系统的一种不信任,同时也是对于一些为富不仁者的一种鞭策。
政治上的“一鸡两吃”最为让人深思。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这个“九二共识”的核心就是“两岸只有一个中国”——可是,台湾认为它是“中华民国”;而大陆则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鸡”经过“两吃”之后有时让人感觉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没有错,民进党就坚称“九二共识”不存在,甚至认为“九二共识”就是“没有共识”。民进党的核心理念是“台独”,所以对于这“一鸡”的感觉简直就是“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然而,民进党忘了,他们脚下的土地是中国人民的,金库里的黄金是中国人民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就连这里的文字,文化,宗教,艺术等等全是中国人民的。
财富是中国人民的;但是,海峡两岸却是喜欢内讧和争夺的一个群体。正是这样的一种特制,外国侵略者特别容易见缝插针,包括曾经侵占过台湾的日本人和荷兰人。明末清初的时候,郑成功因为自己的日本母亲被清兵侮辱,所以举兵反抗,打败了荷兰殖民者,退守台湾。蒋介石特别喜欢郑成功,因为他俩的情况有些相似,目标都是“反攻大陆”;中国大陆也很喜欢郑成功,因为郑成功赶走了外国殖民者,于1661年把台湾这一块化外之地“收归私有”。
然而,郑成功却有一个死对头——施琅。他们本来是并肩战斗的勇将;可是,中国人的“内斗”精神让他们成了互相残杀的仇敌。郑成功死后,由儿子郑经接管。1683年,郑经的儿子郑克塽向清将施琅投降,结束了21年的政权。郑成功(1624年7月14日-1662年6月23日)和施琅(1621年-1696年)都是原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人。施琅原先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部下,后来被郑成功收纳;之后,因为与郑成功意见不合,两次降清。1683年施琅收复了台湾,使之于1684年纳入清朝的版图。可是,很多人却不愿意提到施琅,因为他两边不靠岸。
其实,施琅也是收复台湾的人,将之“收归国有”。郑克塽有“台独”迹象;施琅则有公报私仇的报复心态。如今,人们对于孙中山的纪念也同样是“一鸡两吃”——台湾强调“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大陆则强调“振兴中华,和平统一”。这就是为何两岸无法一起纪念的原因。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在争议一个没有主题的议题,那就是“谁是嫡系”,亦即“谁才是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