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不能拿着球篮追篮球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4-15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2011年4月15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纪念辛亥革命,不能拿着球篮追篮球作者:吴毅峰(2011年4月15日)&nbs ,纪念辛亥革命,不能拿着球篮追篮球 [投稿],

纪念辛亥革命,不能拿着球篮追篮球

作者:吴毅峰(2011年4月15日)

 

        中国历史的赊账太多,正如历史学家马勇说的那样,“因为近代史的时段虽然并不长,但问题太多,且与现实有着非常复杂的关联,牵一发动全身,任何点的突破都有可能影响近代史体系的重构,影响我们对这一百年历史的重新认识”。辛亥革命历史就是篮球和球篮的关系。

        历史学家就如同投篮手一样,利用自己的知识,理性和良知把“篮球投进球篮”的人。可是,在现实面前,人们经常十分困惑,因为大家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有人拿着球篮到处去追篮球即球在什么地方,那有人就会把那个本来应该固定的球篮主动向球靠拢,随时准备“被进球”。

        历史学家章章开沅最近说过,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在诸多重大问题上都有不少分歧。历史是一个整体,不从整体上来把握辛亥革命,是有问题的”。这句话话讲得好,有哲学道理。可是,如果“整体”是“有问题的”,那么这些“分歧”是不是就会重大到无法形成共识呢?

        很多的历史学家在争论,到底“辛亥革命”是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是不是有必要?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这场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由于很多问题都是假设性的,甚至是为了回答而提出来的,所以已经让人失去了方向。看到中国历史界的各种争论,人们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历史过于“高科技”了,可以冲击“诺奖”。

        历史,其实就是“昨天”发生的事;历史学家的作用就是还原历史。当然,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各种不可控的原因,许多的历史真相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可是,“辛亥革命”这一段历史并不算久远,也就是100年的事,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各种可供记录的手段,包括录音机。人们今天也许无法真实地还原当年孙中山先生所说过的每一句话,也无法真实地还原“辛亥革命”的每一个细节;可是,一些轮廓还是存在的,如同“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之后,其建筑结构还是可以追溯的。至于争论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是属于“强盗行为”,还是属于“非法行为”,或者是属于“全部英国人和法国人应该负责的行为”,那是属于“没有必要”的争论。当年,邓小平说了,改革开放,没有姓资或者姓社的问题。

        很多的事情,经过争论就成了无头公案了。真理真的不是越辩越明,经常是越辩越糊涂。今天的美国,有人在争论“南北战争”是全民的战争,还是“资产阶级战争”吗?今天有人在争论“前苏联解体”是全民的愿望,还是“资产阶级愿望”吗?优秀的历史学家是把历史搞得越来越简单的学者,而不是把历史搞得越来越糊涂的学者。如果我们非得论证1+1=3的话,那么我们可能并不是历史学者,而是数学家,或者是拿着球篮去追篮球的“体育家”了。

        “辛亥革命”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和历史上千千万万个暴动和起义没有区别,就是一些人不堪忍受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枪杆子出政权”了。历史学家所必需研究的是,当年为什么会发生“辛亥革命”?今后如何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革命再次爆发?

        革命是暴力行为,有时是理性的,大多数是没有理性的。如今北非和中东的局势给世人上了一课,即许多国家的政治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利比亚;许多领导人其实“色厉内荏”,比如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和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当年的梁启超和康有为因为属改良派而最终失败;孙中山则属激进派竟然“成功”了。历史没有假设;历史学家没有必要拿着球篮去追逐篮球,犹如一只乌鸦被击落之后,人们没有必要追问,它的死是痛苦还是快乐?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