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礼崩乐坏就没有自由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4-19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2011年4月19日)  查看:
纪念辛亥革命,礼崩乐坏就没有自由
作者:吴毅峰(2011年4月19日)
最近几天,中国总理温家宝连续就中国的诚信危机发表了十分深刻的讲话,令人敬佩和感动。
中国的诚信危机已经到了无法视而不见的地步了,因为它就犹如空气污染一样严重地危及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没有错,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有不诚信的现象;可是,中国是泱泱大国,应该和先进的国家做比较才是;况且,诚信危机具有不同程度,犹如温度计一样,可以是一度,也可以是一百度。官员贪污的程度也是如此,有的是百分之一;有的是百分之八十。一个社会,如果官员大量腐败,商人大量造假,那么就可以用“礼崩乐坏”来形容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生活的年代是春秋后期,到处群雄纷争,天下即将大乱之际。孔子作为一名教师,看到社会的秩序严重下降,处于“礼崩乐坏”状态,就大胆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想法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反而一路滑坡。当然,孔子当年所提倡的“礼”与“乐”与现代社会是不同的。
现代社会提倡法制,诚信和礼仪礼貌。这些都是实现民主的前提,也是通向自由和人权的必经之路。可是,最近的三十年,中国大陆出现了有法不依的严重弊端,人民的诚信度心安理得地沉沦,礼仪礼貌更是被功利的“礼物”所取代。对此,中国总理温家宝当然忧心忡忡了。
怎能不忧心呢?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诚信,那也就没有了是非标准了,犹如一匹野狼一样可以到处为患了,因为代表正义的猛虎与雄狮都被人摆平,甚至是堕落了。这个世界其实是很公平的-有时我们因为尊敬一个人而感到自豪;有时我们因为鄙视一个人而感到自豪。通常的情况下,西方国家会通过鄙视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来提高自己的自豪感,尽管这个人不一样每一天都不诚信,尽管西方国家也有不诚信的人。偏见就是这样,个人恶行的榜样是巨大的。
难怪温家宝总理会感叹社会诚信缺失;难怪温家宝总理要“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2011年4月19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可以说,一个没有诚信的民族就不可能享受自由,民主和人权。
十九世纪英国伟大思想家约翰·弥尔在其《论自由》一书中教诲世人,自由和民主的产生,“可以不考虑那些落后的社会,因为那里的人种可被认为没有成熟”(第一章“引论”),在弥尔的理念中,自由和民主是社会和个人的良性互动;社会对于个人可以合法地行使权力,但是必须明确一个限度和性质;个人总是和权势在斗争;自由是对于专制的反动和制约;也是对于当权者的一种授权;当权者的权利来自于成熟的人民的委托,因此随时可能被更换;当然,人民自身也会产生多数专制,也会压制异己者;法律,舆论和习惯一不小心就会被多数人的代表所偏爱和不当利用;自由的核心是基于自卫的目的去抗衡他人,其正当性一定会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安全;当权者不能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否则人民就是在为别人而苟活着。
弥尔确是伟大的思想家,把自由的真谛说得一清二楚。没错,如果官员的权力是无限大的,那么人民的自由就受到了侵害;如果人民的权力是无限大的,同样会被权力的代表所滥用。在弥尔的眼中,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其实就是孔子眼中“礼崩乐坏”的社会,也就是孙中山和他的革命者们后来用尽一切力量要推翻的社会啊!温家宝总理的担心其实是很深远的,因为“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就是不断制造“礼崩乐坏”局面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