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辛亥精神 团结广大华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辛亥革命网 2011-09-16 00:00 来源:《求是》 作者:林军 查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组织领导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风暴席卷全国。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华侨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与创建革命团体,展现了华侨投身革命的伟大追求。19世纪末,海外华侨中的代表人物孙中山先生目睹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受尽列强凌辱瓜分,深感痛心,首先在檀香山向华侨宣传革命思想,并在那里倡建以华侨为主体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第一次向中国人民发出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号召。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联合组成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写入章程,首次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这一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在其4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约有一半时间奔走于海外华侨社团、留学生和侨领之间,在海外华侨中做教育启蒙、宣传鼓动、组织策划的革命工作。孙中山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深为海外华侨所感动,他所推崇的政治主张,深为海外华侨所赞同,从而赢得海外华侨广泛的拥护和支持。同盟会因此在海内外迅速发展,除在国内设有5个支部外,在海外还设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尤其是东南亚新马地区,成为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阵地。革命者广泛开展活动,组织同盟会分会或通讯处,形成了“凡有华侨所到之地,几莫不有同盟会会员之足迹”的局面。在武昌起义爆发前后,新马各埠的同盟会员已达3万多人,成为南洋支援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海外其他各地同盟会也成为革命党人在海外进行革命宣传、筹集经费、策划武装起义的革命基地。
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展现了华侨弘扬革命的炽热情怀。在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海外华侨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创办革命报刊,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创办了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大造革命舆论。其后在东南亚、美国等地,革命报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孙中山先生的直接领导下,革命党人大力进行民主共和思想宣传,越来越多的华侨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扩大了革命队伍,使革命党人的主张日益深入人心。同时,革命派同保皇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救国必须革命”的思想日益被民众所接受,确立了革命党人在华侨社团的领导地位。
大力捐助革命运动,展现了华侨支持革命的大义风范。辛亥革命中,华侨社团组织动员和积极参与捐款助饷,可谓“解囊相助,不遗余力”,为革命事业提供了数额巨大、源源不断的经费资助。无论是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的组建、日常活动的开支及同盟会在国内外组建分会的活动经费,还是革命党人创办报刊宣传革命主张;无论是孙中山、黄兴等人奔走世界各地宣传革命、领导革命的旅费、生活费,还是历次起义的巨额军饷,大都由海外华侨鼎力资助。因此,孙中山先生由衷慨叹:“慷慨助饷,多为华侨”。海外华侨捐资输财,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提供了主要的物质基础。
奋勇参加革命起义,展现了华侨献身革命的牺牲精神。许多海外华侨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义无反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碧血丹心,捐躯为国。他们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世代传扬。从1895年至1911年,兴中会、华兴会、中国同盟会等各种革命团体,联合会党力量,共同发动了十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从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在孙中山先生的组织下,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连续发动了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起义、河口起义,华侨均成为这些起义中的重要骨干,不少华侨还是起义的领导者。尤其是在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中,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实考86人),华侨就占了31人。这些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加速了清王朝的垮台。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力地唤起了民众的觉悟,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为进步潮流的传播打开了大门。百年岁月,沧桑巨变。今天,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顽强奋斗、英勇牺牲的华侨先驱、革命先烈。孙中山先生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是对华侨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地位作用的高度概括和肯定。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他们的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辛亥革命的伟大遗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