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该怎样书写?
辛亥革命网 2011-09-23 0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作者:西北平原 查看:
曾看到马英九亲书的条幅“振兴中华”。欣赏那遒劲、有力、大气的书法艺术的同时,我更赞赏“振兴中华”这四个大字所蕴含的深意和播散出来的气韵。起码在感情上,作为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马英九和我们有共鸣之处:大陆一直在高歌“振兴中华”,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力量。只要共谋“振兴中华”,无论字体是简是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母同胞的血脉情缘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终归大海。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是政治说辞,也不是“统战“宣传,而是历史。历史上,台湾先后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列强占领和吞并过,但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划归古越国版图。公元264至280年间,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写道:“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沈莹还详细介绍了当地的物产、人民、风情、工具、古迹等,是世界上第一次较为完整记录台湾风情的文字,使中原对台湾有了更亲切、明确的认识。
历史,绝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就是历史,铁镌的事实不可更改,浸透了无数代人的血泪和情仇。台独分子,或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势力都无法改变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1949年后,海峡两岸再次处于分离状态,持续至今长达一个甲子。60年来,虽然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文化一如阳光、空气与土壤,无时无处不挥发着鲜活的生机与活力,与大陆生于同一文化的血脉情缘始终没有割断。即便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多年,竭力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坚持“反共复国”,但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时,却坚决反对“台湾独立”或“国际托管”,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并以一贯强悍的口吻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当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也应该肯定蒋介石及其统治集团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2011年7月3日,中国统一联盟在台湾举办“七七抗战纪念及胡秋原先生纪念演讲会”。纪念辛亥百年及七七抗战,其精神就是“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辛亥革命成功”,这也是所有不数典忘祖的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
1911年10月,中国爆发了划时代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诱因,除了清王朝的日益腐朽、没落,帝国主义侵略的进一步加深和中华民族的危亡进一步加剧外,与台湾及澎湖列岛的被割让不无关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淫威,将宝岛台湾割让出去,这与将亲生骨肉拱手送给嗜血的强盗,有什么区别?怎能不令一奶同胞的大陆四万万子民肝肠寸断、义愤填膺啊!
因此,辛亥革命的宗旨不仅仅是推翻满清政府、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是为了建立民主共和,实现祖国统一。在大陆爆发的辛亥革命,对当时还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辛亥革命的炮声,激励台湾岛内人民奋起响应,积极开展推翻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辛亥革命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台湾人民的斗志。他们甚至渡海潜回大陆直接参加革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台湾人民表现出的浓烈的祖国情结和民族情感,乃缘于“血浓于水”不解情结。正是这种情结,造就了台湾同胞代代传承的故国之情。“我中华,民主国。黄龙旗,变五色。”这曾是台湾私塾小学生最喜欢读的《新三字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宝岛台湾,曾说:“日本必须放弃与中国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要协助台湾至少实现自治。”孙先生地下有知,当喜忧参半。喜的是,日本强盗式的掠夺和殖民统治,早已成为历史;忧的是,新的历史我们该怎样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