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日与阿扁的生日
辛亥革命网 2011-09-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毅峰 查看:
中国人的历法和西洋的历法略有不同;因此,中国人(包括华人)通常以农历或阳历过生日。
如果看阳历,2011年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纪念日,因为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如果看农历,2011年9月28日是台湾“前总统”陈水扁61岁生日,因为他出生于1950年农历九月初二(阳历10月12日)。不过,由于各种原因,陈水扁的家人拖至1951年2月18日才给陈水扁报户口,导致阿扁的生日经常被人误以为是2月18日。
两位相距整整2501年的人物究竟有什么联系呢?孔子是古代的教育家,被称为“孔圣人”,也曾被贬称为“孔老二”。陈水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选领导人(尽管是地区领导人);在孔圣人眼中,阿扁属于诸侯国“国君”这个级别。如果时空可以交错,“国君”和“圣人”之间似乎可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对话,题目就是《德治和法制,到底孰优孰劣?》。
平心而论,中华文化的确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中国的“国学”在古代包括“六艺”(也就是六种基本技能),即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数学),所以就有了“四书五经”(应该是“四书六经”),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简称“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就是传播这些中华文化的老师,也十分勤勉地实践,以求“拨乱反正”。
当年孔子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化繁为简,把复杂和深奥的中华“国学”消化之后变成了简单易懂的行为教导。后来,孔子的学生把孔子的语录收集成册,产生《论语》。《论语》之所以被中国人所推崇,就是因为它融汇了中华国学的精髓,把“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尽管中华国学经过了简化,精华依然十分浓缩,便需要相当的揣摩和理解才能悟醒其中道理。
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人类必修的功课。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无疑是推广人类文明的先驱。可是,孔子在推广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把政治的基因加入其中,导致整个儒家学说的结构裂变。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来是希望建立一种秩序,一种伦理关系;可是,在长期封建集权统治下的文化语境中,秩序的推广被演变成了威权的维护。因此,孔子的理论被提炼演绎成“忠孝”伦理,也就是对于统治者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对于家长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无条件地服从,这本身就是一种没有人性的残忍。可是,这种残忍符合统治者需求,甚至可以让老百姓在痛苦的时候也从中受益,如同“鸦片”一样侵袭中华机体。孔子也就成了用德治代替法制的先锋人物。千百年来,这对于中华文明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孔子自己肯定不可能预知到,2500年之后,在中华大地上会出现一位律师,一位本来应该尊崇法律的“国君”。
这位“国君”就是陈水扁。陈水扁精通法律,对于儒家学说虽然没有像他的继任者马英九那样“在兹念兹”,可是却深受他的前任“蒋家父子”的横加迫害。蒋家父子用孔子的儒家学说愚昧百姓,残害人民,最终被革命暴力推翻;到了台湾之后依然本性不改,最终被台湾人民唾弃。就这样,陈水扁这个曾经的“三级佃农”(相当于西藏的农奴)后来变成了“国君”。
按理说,被压迫者一旦翻了身应该推行公平和正义才对。可是,陈水扁上了台之后却和其他“国君”一样,大肆贪污腐败。这种有了权就抛弃法律的恶习到底是孔子的错还是阿扁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