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警示常新
辛亥革命网 2011-10-05 00:00 来源:联合早报网 作者:伟达 查看:
今年10月10日是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中国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可能会觉得,这100年前的事情纪念一下可以,但毕竟已是时过境迁的历史了。
更何况今日中国,一如官方舆论所指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突破5000亿公斤……”,与百年之前的中国早就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
正是沿着辛亥革命以来开拓的道路,几代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奋斗,探索追求,中国和中华民族不断摆脱自我摧残的枷锁和障碍,开始走向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辛亥百年之后,中国仍然没有实现国家统一和领土领海完整,民族的创造力和教育启蒙能力远未恢复,政治体制仍处于“人治”特权垄断向“法治”公平正义的过渡期,市场和民营经济的主导力有待大幅提升,自强、自立、自律的现代公民社会发育,依旧阻力和干扰重重。
因此,笔者以为,辛亥革命至少在动力,时机和目标三大方面,依然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充满启迪和警示。
首先,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开天辟地第一次不仅面对内部危机,同时在外来先进文明的鞭策下发动的变革。于是,这就规定了辛亥革命必将超越封建时代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性质,开拓现代中国历史的真正先河。从此中国的发展进步,都必定是在世界演化的大背景下发生,任何把中国隔绝和闭关于世界的尝试,都只能是徒劳和失败。
从辛亥革命的推动成分上看,其也不是一场农民起义,革命的中坚力量主要由先进知识分子,海外华侨,起义的军队,和新兴商人市民阶层组成。这场革命取得了成功,同时破坏性也不大。倒是随后的长期军阀混战,让中国继续衰败,这就是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后遗症大爆发,是不可能靠一个辛亥革命就可以解决的。
于是,中国的事情最后还要通过动员广大的农民参与才能奏效。但切记奏效不等于可以解决问题,关键是如何动员农民参与革命,是通过阶级斗争武装造反破坏,还是科学教育启蒙,城市化改造与公民素质提升?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如果不能有效开启后者实现的系统路径,就可能将农民和中国命运推向历史轮回的老路。
从时机上来看,辛亥革命绝不是一场主动前瞻的变革,而是被满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及西方文明的来势凶猛给被动逼出来的。这种逼上梁山的革命,一般都对未来前景缺乏准备和计划,导致分裂和战乱的概率陡增,绝非国家民族良性发展生息的福音和最佳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辛亥革命发生之前,1908年8月,清朝被迫宣布了实行宪政共和的时间表: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计划在1917年建成君主立宪新国家;并也开始了一系列走向自由开放的的宪政准备铺垫工作。
但长期的国难当头及统治上层对民主宪政的三心二意,终于致使全民彻底失去了等待的耐心,辛亥革命不可避免地在1911年爆发了。这其中一个重大历史教训就是,中国的主政者必须具备主动改革和加快改革的勇气和决心,空喊口号于事无补。机遇难得,一味延误改革只能误国误民,害人害己。
再有就是辛亥革命的目标,是自由、平等、博爱,是走向共和,民主法治。这个远大目标的实现,只能通过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全社会,包括政府、政党、军队、警察、企业、机关、个人等都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而不能靠某些人超然于规则之上,或同样的规则在有些人身上有效,在另外一些人身上无效。
公平正义是如何取得的?不能是靠某些人恩赐给另外一些人,而是靠全社会形成共同的规则来相互制衡监督,不断维护和强化规则权威才能取得的。
(作者在美国从事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