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第一枪”是天枪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原创作品 作者:吴毅峰 查看:
“首义第一枪”是天枪
作者:吴毅峰(2011年10月8日)
熟悉中华民族的人都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民族,不但会想象,而且爱想象。
中国的四大名著大都是在某个历史事件基础上加以想象而成的,比如《三国演义》是根据东汉末年的战乱提炼而成的;《水浒》是根据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创作的;《西游记》是根据唐三藏到印度取经的真实事件创作而成的;而《红楼梦》则是讲述封建满清朝腐败的一部小说。
《水浒》中的宋江和真实版的宋江肯定是不同的。《宋史》中称宋江是流寇,起义失败后投降朝廷,而非屡战屡胜之后受到朝廷的招安后被赐喝毒酒而死的。《三国演义》当然也有很多的细节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比如书中荆州的地理概念就很是模糊不清。《西游记》充满幻想,连主要人物之一孙悟空都是超人,确切地说是猴子而已。《红楼梦》则是言情章回小说。
最为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无法确定《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不是与《水浒》的作者施耐庵联合创作了《水浒》;而《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不是真的由高鹗所续,因为很多研究者认为,高鹗只是一位“红迷”,后四十回也许并非高鹗所续,而是另有他人所为。
这就是历史的模糊,在中国特别常见。对此,各地都有自己的主张,也分别给这些存疑的名人树碑立传,吸引外界的注意,提高经济效益。在中国,一切争议的产生常常都与利益挂钩。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也留下了一些争议,比如,到底是武汉打响第一枪,还是广州打响第一枪?再比如,到底是武汉起义军的熊秉坤打响第一枪,还是熊秉坤的部下程正瀛打响第一枪?这些问题争来争去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困惑。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之下,中国大陆对于“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有了比较客观的阐释,那就是“辛亥革命”是一个大的历史过程,从广州起义开始就发生了,而“武昌起义”则是因为它成功“占领了督署”(2011年10月5日《广州日报》)而被孙中山誉为“武昌首义”。在中国文化中,为了对某一件事情表示敬意,通常用一些感性语言,比如“老兄”,“大函”,“贵府”等。“首”不外是表示一种敬意罢了。
那么,“武昌首义”中的“第一枪”又是谁开的呢?这个问题和“七七卢沟桥事变第一枪是谁开的”一样,很难回答。原先,起义革命大队的大队长(也是班长)熊秉坤心胸很“坦荡”;他说,“起义是程正瀛打的第一枪”(同日《广州日报》)。可是,后来孙中山把这个功劳在日本给了熊秉坤。熊秉坤也认领了这个功劳,因为“以前是不争第一枪,现在争,是孙中山先生争”。1961年,中国大陆庆祝“辛亥革命”50年,末代皇帝溥仪参加了国庆宴会,也当面向熊秉坤祝酒,夸奖地说“辛亥革命,你打响了第一枪”。溥仪,熊秉坤和鹿钟麟还合了影。
历史常常将错就错;历史也经常因错反正,或者因正反错。在血腥革命的紧要关头,没有人会去在意到底谁开的第一枪,因为那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与敌人搏斗。人有时很奇怪,有时因为客气而颠倒黑白,有时因为不客气而歪打正着。在程正瀛开枪打伤前来镇压的二排长陶启胜之前,也许熊秉坤真的“按约定向空中连开三枪”(《广州日报》)。可是,这些情节是真实的呢?或是后人将错就错地虚构的呢?还有,当时的总指挥蒋翊武是不是个临阵逃跑者呢?
有些模糊就让它过去吧,不要再追究了,因为有偏差的历史有时可能才是历史的真相也说不定。为了让革命先烈安息,后人可以说,先辈都是辛亥英雄,而“首义第一枪”则是天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