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公约数不是摇钱树
辛亥革命网 2011-03-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毅峰 查看:
笔者打开电脑,看到海峡两岸有关部门和单位都在孙中山先生逝世86周年的纪念日进行了纪念活动,心里颇感欣慰。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亲自在办公室前的庭院种植梅花,颇为有心。
对于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来说,孙中山是“永远的总理”,是“中华民国国父”;对于大陆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这是大陆官方最新的政治评价)。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革命也是这个道理。在满清王朝行将崩溃的前夜,无数中华儿女在黑暗中潜行;很多人来不及看到黎明的曙光就已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孙中山的伟大在于,他吸收和接受了西方进步的思想之后,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而且还身体力行,立志推翻那个把中华民族带入死胡同的满清劣政。他的成功偶然中当有必然。
当乌云压顶的时候,你敢于像海燕那样搏击长空,挑战即将到来的雷鸣闪电吗?很多人是口头革命家,没有胆量。孙中山不是胆小鬼,而是屡败屡战的革命者。在他去世86周年之后的今天,世人应该扪心自问,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到底实现了多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又到底被误解被扭曲了多少年?被压迫的人之所以被压迫,就是因为他们恭维压迫者。
中国的封建统治历史源远流长;支撑社会运作的“三权鼎立”分别是权力,金钱和拳头。当权力和金钱被官僚阶层拿去为自己谋利益的时候,老百姓就只好把自己变成无所不刁的刁民了。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有枪就是草头王”(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蒋匪军刁德一的台词)。
当枪杆子成为出政权的唯一工具的时候,政权的更迭是用人民的鲜血换来的。可是,政权更换了主人之后,老百姓的尊严得到保障了吗?这个问题必须由当政者捂着自己的胸口来回答。在封建统治之下,老百姓面对法律不敢使用法律,因为一些法官实在太无耻;老百姓明白刁蛮才是硬道理,所以只好屈服于更加刁蛮的武力威胁;于是,社会产生了很多不守规矩的刁民,不信法律,没有信仰,没有礼仪礼貌,喜欢造反(也就是没有理性地制造零和对立和逆反的行为),喜欢欺压善良,不诚实,不老实,不顾一切地趋利,不顾一切地损人利己,不顾一切地挑战人性的文明和良知的尊严,不顾一切地仇视不同阶级的人,不顾一切地相信只有欺诈才可以为自己谋幸福的“盗”理。这种状况如果被孙中山看到,他会做何感想呢?
马英九这次种植的是梅花,因为它有傲雪的精神涵义。花朵本来是中性的,可是,在人的意淫之下,花朵也就有了意义了。辛亥革命发生之后的100年时间里,中国发生了无数次的革命,那到底说明了什么?两岸今天在纪念“辛亥革命”,并不仅仅是为了用一个“神”把人绑住,然后把他当成一株摇钱树,向政府申请大量的钱财,最终挪作城市建设的其它用途。
孙中山能成为两岸和平的公约数,原因很简单:1)他是中国人;2)他有“天下为公”的思想;3)他为了民族的未来可以分享权力;4)当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时候,他敢于在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之下起兵讨伐;5)他的“三民主义”思想的确成为了很多继承者的精神明灯;6)他的很多想法如今在两岸都变成了现实,比如三峡工程及“还政于民”的共和思想。
纪念孙中山不是在形式上的鞠躬和敬礼,而是必须从思想上去自我反省。在两岸尚未统一的今天,人们蜂拥纪念孙中山;将来的某一天,如果两岸统一了,人民同样不能忘了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