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技巧:从李鸿章到金正日
辛亥革命网 2011-03-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毅峰 查看:
日本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地震和海啸灾害震惊了世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地域政治的思考。
在近代史上,大和民族曾与中华民族和高丽民族进行过一场极其痛苦和惨烈的血肉搏斗。千百年来,高丽民族和大和民族曾经都是中华民族的附属国。然而,日本在1868年进行了“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增强,有点像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前338年)。1894年,日本天皇海军在黄海和渤海打败了“北洋水师”,一举成为朝鲜,乃至东北亚的新霸主。
商鞅(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仅仅用了18年时间就为一个本不强大的秦国奠定了后来统一“六国”的基础;明治天皇仅仅用了26年时间就打败了一个本来实力远远大于日本的清朝。“甲午海战”的失利导致《马关条约》的签署,也导致中国失去了对于朝鲜的宗主权,并且在丧权辱国的同时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因此,李鸿章一直被后人痛骂。
笔者曾经在安徽合肥参观过李鸿章的故居。平心而论,李鸿章是很有才华的清朝官员,可惜时运不佳。关于李鸿章的评价,笔者暂时不去触及,因为传统的评价通常不是以历史事实为根据,而更多的是以现实的政治需要为准绳的。然而,世人知道,李鸿章精通“痞子技巧”。
所谓的“痞子技巧”就是一个人在弱势的时候,利用自己的无赖言行去激怒讲道理的对手,令到对手也变成无赖之后,再反过来和对手讲道理。听说,李鸿章用这一招还真的在外交领域占过不少便宜,只是不幸栽倒在日本人手中。这也许就是地域政治博弈术的一物降一物吧。
李鸿章(1823 -1901年)是满清重臣,1870年-1898年任“北洋大臣”,主管外交,海防,关税和军工。他于1861年开始就倡导“洋务运动”(也就是改革开放),最终在“甲午海战”之后宣告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崩塌;中原进入了17年的“军阀混战”。
这一段时间,孙中山出现在了革命的舞台上。1894年6月,孙中山曾经写了《上李傅相书》给李鸿章,提出多项改革建议,遭到冷遇;于是他当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并于1912年1月1日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100年时间里,中、日之间纠缠不断。
1895年高丽接受日本的殖民统治之后,一路抗争,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即朝鲜和韩国。朝鲜几十年来周旋于前苏联和中国之间;而韩国则是在美国的卵翼之下成长。前苏联瓦解之后,朝鲜政府为了自身主权安全,在邓小平去世后逐渐回归中国的保护。但是,朝鲜政权一直受到严重的挑战,比如天灾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于是,朝鲜就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工业,吸收了当年毛泽东的思路,亦即裤子掉了,核弹也要上天。因此,朝鲜半岛产生了严重的“核扩散危险”。为此,从2003年开始,朝鲜,韩国,日本,中国,美国,俄罗斯进行了4年共六轮的“六方会谈”,最终于2007年9月30日不欢而散。
日本发生地震海啸之后,朝鲜主动表示慰问,然后提出无条件返回“六方会谈”的要求。这无疑就是一种“痞子技巧”的现实运用,或者说是一种趁火打劫的表现。试想一下,当两个不和的邻居中的一方正遭受重大灾难之时,另一方怎么能此时提出协商重大问题的建议呢?
痞子技巧其实就是一种耍小聪明的雕虫小技。金正日必须慎重,否则定会重走李鸿章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