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2010年11月23日)&nbs 查看: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作者:吴毅峰(2010年11月23日)
自从有人类以来,地球上就开始有了政治,有了哲学,有了政治哲学,也因此有了政治模式。
人类的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谓的“文明”其实就是人类在文化的基础上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如果说,文化是一种行为模式的话,那么文明就是文化里程碑了。文明本意是一个中性的词汇,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所谓“野蛮”就是混沌不清,一切皆无章法的状态。
人们经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其实,“中华”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初经由“中华民国”而得以传播的。在“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成立之前,所有统治中原大地的朝廷都是或大或小的皇朝。“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和“汉族”这个概念一样也大概是在19世纪末才流行的。根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介绍,19世纪末,西方的民族主义通过日本传入中国;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书中介绍日本著作时,大量使用了“民族”一词,同时还使用了“汉族”和“蒙古族”等称谓。1903年,邹容在著名的《革命军》中提及“汉民族”一词,使之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当时的台湾岛,绝大部分的居民就是汉族的后代。
世界的历史就是互相兼并的历史;中国历史也不例外。无需讳言,一个国家的形成其实是离不开无数腥风血雨洗礼的。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但有兼并和反兼并风潮,同时也有独立和反独立的运动。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延伸其实就是武力,也称为刚性的政治力。早期的封建王朝其实都是用刚性的政治力来统治疆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采用独裁统治;可是,也有一部分的统治者很聪明地使用了软性的政治力,从而采用了自由,民主和天赋人权的管理模式。
正是因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秉性不同,所以不论是统治模式还是管理模式也定会有所不同。每个族群都必须摸索出适合本族群的生存模式,否则就会天下大乱。《左传》的“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个典故就是告诉后人,一个国家如果不制服制造内乱的祸首,那就永无宁日。
海峡两岸就处于“庆父不死”的状态。当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华大地军阀连年混战不断,百姓痛不欲生。那个时候的人民处于封建奴役之中,愚昧而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政治斗争绵绵不断,百姓依然无知而狂热。当大陆决定在经济上进行改革开放之后,台湾决定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开放。可以说,两岸像两条腿在走路,一边是经济;一边是民主。
本来,这是好事。当大陆的经济起飞之后,可以让台湾受益;而台湾的民主起飞之后,同样可以让大陆受益。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台湾出现了以“民粹”为特征的“台独”分裂势力。台湾的“民粹主义”和其它地方的民粹一样也是因应独裁统治而产生的,与“官二代”所代表的“精英主义”是对立的。台湾的“民粹”同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由精英分子假扮而成的民粹分子掌握权力后,大肆操纵民意,滥用权力,目的就是替个人或政党鱼肉百姓。
台湾的老百姓曾经长期遭受封建压迫,心中的怨愤尚未平息。可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民主权利其实只是民粹们手中的玩偶而已。陈水扁操纵民意,贪渎腐败就是一个例子。从最近的“江平风波”和“杨淑君失格事件”来看,台湾岛内分蓝绿,两岸分“你我”,已经让民粹的破坏力波及到了两岸的各个角落。“民粹”的冲动和不理性已经成为两岸民众和谐相处的最大杀手。可以这么说,有“台独”这个“庆父不死”,两岸人民迟早会有“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