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在两岸之间起什么作用?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闽南语在两岸之间起什么作用? [投稿],

闽南语在两岸之间起什么作用?

作者:吴毅峰(2010年2月11日)

 

闽南语真的很奇妙。

 

闽南语的奇妙不但在于,它和其它所有的语言一样,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海峡两岸共同文化的媒介。当年的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了上百年,什么都可以变,就是粤语没有变。尽管,在临近回归之前,许多香港人把广东话故意说得像英文(也就是用英文的发音来代替粤语一些单词和词组的发音),但是它依然是以广东话为母体,依然可以被广东人所消化和接受。香港回归之后,许多香港人把广东话故意说得像中文,其实这就代表着一种心态的潜移默化。

 

早年的内外蒙古其实都是可以通用蒙语的。1945年前后,前苏联当局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断地策动外蒙古闹独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前苏联不惜花费巨资,请了有关的语言专家设计了一套以斯拉夫语系为基础的新式蒙文。正是外蒙古使用了新蒙文,一种新的文化便应孕而生了。笔者曾经十分仔细地了解过两边的百姓之后发现,如今双方无法真正地沟通了。

 

朝鲜和韩国不同。这两个国家当年是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之下一分为二的,如同同一个时代的东西柏林一样;可是,南北朝鲜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语言是一样的。笔者因为有亲戚在南北两边,所以在板门店发现,双方的士兵根本连语言都不需要,只是用眼神就可以沟通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使笔者坚信,朝鲜半岛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会如同“东西柏林”推到“柏林墙”一样,跨过“三八线”走到一起,共同欢唱悠扬而深情的《阿里郎》。

 

海峡两岸也是如此。别的不说,笔者只要一提到邓丽君,就一定会想起她生前唱过的许多不朽的闽南名曲,如《天黑黑》,《难忘初恋的情人》,等。当年邓丽君前往金门等外岛去犒军的时候,经常唱闽南歌。现在,大陆国台办主要官员中有懂得讲闽南语的,包括发言人范丽青。范丽青曾经是新华社的记者,和李维一级及杨毅一样是国台办发言人。尽管范丽青讲的闽南语是福建南安腔调,和厦门,漳州和台湾的普遍腔调不同,可也是闽南语。其实,笔者在台湾考察后发现,台湾闽南语的腔调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核心没有变,因为中华闽南文化尚存。台南人讲的闽南语比厦门的年轻人更有“古早味”,听了让人满怀满心的乡情荡漾。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厦门的学校不但开设了闽南语的课程;地方政府定时举办闽南语的歌曲比赛;厦门卫视也聘请了台湾的知名演员来和厦门的主持人共同主持闽南语节目。这些都是对海峡两岸的沟通和理解有利的步骤。国民党副主席朱立伦来厦门访问时讲得一口流的普通话,闽南话和客家话,让人刮目相看。笔者一直在心里头为这位国民党才俊喝彩。国民党和民进党里面都有这样的人才,包括胡志强和蔡英文等等。马英九的闽南语带有刀斧的痕迹,诚然也是一种诚意。在两岸尚未统一之前的这个历史关头,政治的诚意特别的重要,因为它可以化解敌意,避免误区,减少冲突。可以说,如今闽南语的历史地位已经无可替代地重要。

 

每一年的元旦和春节,中国的领导人都会致贺词,向中国人和华侨问好(曾经包括华人,后修正),同时宣讲一下中国的一些政策。当善意可以从善如流地表达时,这定是值得表扬的。

 

如果,胡锦涛主席可以用一句闽南语向台湾父老乡亲们问好,那肯定是会让人心生感动的。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