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难道只是两岸“官”系?
辛亥革命网 2011-03-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毅峰 查看:
“关系(Guanxi)”这个词已经被收入英文的字典,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条”。
其实,一种文化的词汇被收入另一种文化的辞典是很正常的现象,如同当年的毛式词汇“纸老虎”被翻译成“Paper Tiger”一样,具有一种特别的滋味。当年的“纸老虎”指的是美国;后来,许多不怕“纸老虎”的“纸武松”们经历了“文革”的浩劫,经历了“两个凡是”的扭斗;经历了“大使馆被误炸”的无奈和经历了“军机被撞落”的尴尬之后发现,纸老虎的材质明显地比“大跃进”所炼出来的钢铁还要坚硬。于是,许多领导的子女带头往美国跑。
美国是纸老虎,但是却“打肿脸皮充胖子”,明目张胆地保护台湾。于是,1958年8月23日,厦门炮击金门,双方死伤无数,血肉横飞。几十年过去了,纸老虎还是那么“霸道”,竟然不断地把高端武器高价卖给了台湾凯子们,让他们去对付大陆的导弹。于是,人们明白了,世界上的确有纸老虎;而纸老虎可能是对方,也可能是自己。马英九上台以前,许多的大陆民众以为台湾政治真的民主,自由和具有人权;马英九上台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经过民选的“总统”也可以是贪官一个,和没有经过民选的贪官一样黑,一样无耻,一样娴熟地用百姓的血汗在“烹小鲜”(《道德经》)。台湾政治和政治家成了纸老虎;邱毅成了武松。
可是,以前不知道这些情况啊,双方都一样。后来,双方的官方有了来往,比如“海基会”与“海协会”的往来。两岸的往来看上去的确是很热闹,可是却是一种表面的状况;两岸的官员在推杯换盏之间依然让两岸的百姓感受到一种“君君臣臣”的隔阂。两岸的“三通”和“陆客游台”也许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民间交流;可是请允许笔者向各位报告,这种“团进团出”的旅游方式并不是“自由行”而是“自由刑”,因为没有自由可言。两岸的交流远远没有达到融洽的程度。从某种角度来看,双方都把对方当成“纸老虎”,把自己当成武松了。
两岸三地有许多真正有才华的人,比如成龙,比如梁文道等。他们来到香港的时候就是香港人,来到台湾的时候就是台湾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机会自由地在世界各地,包括两岸三地来回活动,有职业话语权。笔者在台湾的时候,发现那些电视上的政治名嘴的政治智慧是一流的,因为他们懂得一个“硬币两面”道理,所以永远都可以自如地面对两岸的媒体,说出让两岸的受众都感到“窝心”(大陆的用词:“贴心”)的评论。可是,长期以往,具有所谓民族感和爱国热情的两岸民众很快地就会成为“温水里的纸老虎”了,这要小心才好。
台湾的电视台,如“中天”、“民视”、“三立”等等都有政治评论的栏目,也允许民众打电话进来表达想法;电台也是如此(虽然许多小电台无照经营,而且贩卖壮阳药),让民众有一个表达的渠道。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最近虽然发现44个人卷入腐败事件,而且与“央视”新大楼的火灾有关,但是它有一个《海峡两岸》节目。这个节目配备了足以让男人心动的美女以及让大陆人心动的帅哥教授和美女立(力)委来解说,收视率应该不错。不过,笔者依然觉得,这个节目可以改进,比如可以增加Call-in环节,可以请绿营嘉宾来开讲,甚至可以部分加入闽南语的内容。这样,收视率以及两岸的关系就可以超越“官”系到达民间了。
我们所不喜欢的人不见得就是坏蛋;我们不喜欢的话不一定就是坏话。两岸关系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