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历史应有的本色
辛亥革命网 2011-03-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毅峰 查看:
随着纪念百年辛亥革命脚步的渐渐走近,人们似乎越来越清晰地听到苏轼的《赤壁怀古》。
很多人读诗却没有完全理解诗人所想表达的意境,给自己与后人造成很大的误读和误解。苏轼的诗《赤壁怀古》其实并不激扬,也不壮烈,而是在借周瑜孔明的激扬和壮烈为自己开解。
是的,苏轼一生才华横溢,但是却怀才不遇,而且屡遭奸人陷害;所以,他觉得“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就是在自嘲说,因为自己看不开,放不下,所以早早地愁白了头发。为什么呢?苏轼的整首诗就是站在赤壁古战场写的,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的无限感慨。他感悟到人的一生很短暂,不论你有多大的本事,都会被时间冲走,如同“大江东去”;想当年,周瑜在“惊涛拍岸”之中,气概可以“卷起千堆雪”,更有“小乔初嫁”,因此“雄姿英发”;诸葛孔明“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们最后的结局就是“浪淘尽”啊!
用“浪淘尽”来回头凝望“民国百年”和“辛亥百年”,人们同样会感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因为政治上的恩恩怨怨经常讲不清也道不明。孙中山和陈炯明这对曾经的革命同志,后来反目成仇,甚至到了你死我活地步,其中的是是非非哪里是一句半句话就可以讲得清楚的呢?在过去的将近100年时间里,国共两党一致把陈炯明定性为“叛变革命”的反面人物,因为陈炯明和孙中山在“北伐”等方面意见相左,最后发展到“炮轰总统府”,以至于孙中山仓皇地跑到了“中山舰”上去避难。在台湾,国民党一贯称呼陈炯明为“陈逆炯明”。
听说,后来陈炯明在香港病死于穷困潦倒,连口棺材都没有,卒后用化名秘密地葬在广东的惠州。将近一百年过去了,陈炯明的后代不断地为陈炯明的清白奔走。在“纪念百年辛亥”的时刻即将来到之时,历史终于还给了陈炯明一个公道。许多人,特别是他的故乡广东海丰人特地组团到惠州拜谒其墓地,让人很是感动,也说明中共在历史问题上正在逐步走向清明。
在“惊涛拍岸”的年代,“一时多少英雄豪杰”用自己的一生去面对“乱石穿空”,最终才换来了短暂的革命胜利,换来了“江山如画”不被列强所霸占。平心而论,不论是孙中山还是陈炯明,都是优秀的中华儿女,虽然在合作的过程中你死我活,但是却也是政治之常态罢了。
中国的近代百年历史其实就是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希望走向民主自由平等社会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国民党内部之间有过无数的你死我活;共产党内部也有过无数的你死我活;政治因此而染上了斑斑血迹。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中华语境中,很多的失败者其实并非十恶不赦;同样的道理,很多的胜利者其实也并非那么的光明正大。在竞赛规则缺失的情况下,许多人也许是因为太厚道才失败,然后却像马桶一样被装进各种各样的莫须有的垃圾罪名。
张学良曾经和蒋介石“反骨”过;汪精卫曾经和蒋介石“反骨”过;毛泽东也是因为成功挑战了蒋介石而成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一代伟人。政治人物生前的恩怨也许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是,历史将还给每个人应有的公道,把曾经不厚道的指责和诬蔑予以平反。应该说,理清陈炯明的历史,理清陈炯明和孙中山之间恩恩怨怨和来龙去脉是历史学家的功劳。
人死了,不能复活;但是,人若曾经为民族解放做过好事,就不应该被遗忘,被冤枉和被歪曲。祝愿陈炯明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可以忘却一切不愉快,因为百姓分得清他的功大于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