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的本质是和而不同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3-25 00:00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吴毅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共和的本质是和而不同 [投稿],

共和的本质是和而不同

作者:吴毅峰(2011年3月25日)

 

日本发生千年一遇的地震加上海啸之后,日本民众平和冷静,给世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良好印象。于是,许多人振臂高呼,认为这是因为日本人民1700多年来受到中华儒家思想的影响。美国出了一个“成功的”菲律宾华裔“虎妈”,许多人也笃定“玉不雕不成器”,只有传统的残酷教育方式才是好的为人父母之道。对此,每个人内心必有人性的感受,不必争论。

 

世界本是多元的,因此任何的“求同”都必须有一个“存异”的平衡空间。人与人之间都是不同的;家庭和家庭之间都是不同的;国家和国家之间也都是不同的。认识到这种“不同的普遍性”之后,人们就可以让差异成为一种无以伦比的美丽,同时也可以总结和归纳出这种“普遍不同”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在一般美国人的眼中,“虎妈”的教育方式就是“虐儿”;可是,也许“虎妈”的女儿们需要正是这种“虐儿”方式才能够成功。希望她们内心快乐!

 

可是,当年的孙中山绝对无法容忍任何“虎妈”的存在,不论是慈禧,还是李鸿章,还是家长。因此,一位叛逆的少年经过美国教育的熏陶后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先行者”,成为百年前一个新生共和国的“国父”。也许,许多教育学家也会认为,这是儒家思想的胜利,因为孙中山曾经受到过儒家思想的灌输啊!许多人追求“大同”,但却不明白何为大同。

 

大同不是“同而不和”,而是“和而不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哲学悖论。有些时候,对称是一种美;有些时候,不对称也是一种美。有些时候,楷书是一种美;有些时候,草书也是一种美。有些时候,中文有一种意境的美;有些时候,英文也有一种意境的美。经常听到许多人在赞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禁让人深思,难道他们的水平已经高到可以作为文化评判者了吗?答案当是否定的。一些人之所以喜欢做评判下结论,那是因为不认为自己肤浅。

 

其实,列宁也曾经评判孙中山“天真”。他们之间谁比谁更“肤浅”可以讨论。不过,孙中山心中的“共和梦”肯定不肤浅。在中国文化中,“和”就是“和谐”。更有意思的是,“和”就是“口,禾”,也就是“口中有粮食”的意思;而“谐”则是“皆,言”,也就是“大家都有权利有机会发言”的意思。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本应该是人人温饱得到满足,言论自由得到捍卫的社会。如果用这一条来做一定简单的测试,百年来的海峡两岸真是和谐之乡吗?

 

许多人总是以自己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为荣。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精神自恋。不过,应该明白,有几千年历史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比如封建体制,比如男女不平等,比如奴才教育,比如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小脚。别忘了,万里长城上洒满孟姜女滴血的眼泪。

 

文明有时是用残暴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有时则是用快乐的方式来孕育的。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中就提到了,美国是在“自由理念中孕育,并且将致力于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的人类社会”。人人平等就是人人都有表现自己差异性的权利,亦即并非人人都是一个模子一个样。美国文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在立国之初就明白一个道理,人有言论自由,有不受饥荒的自由,有不受恐惧威胁的自由。如果据此也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百年来的两岸真的共和吗?

 

人不但要有饭吃,而且要有话说;在这个基础上,人不应受恐惧的威胁。在谈“辛亥三个百年”时,请不要忘了孙中山生于1866年,而“文革”发生于1966年。如果孙中山活到1966年,那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于实现真正共和,也就是和而不同啊!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