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同忆“林觉民”
辛亥革命网 2011-04-08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尧 查看:
“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这是孙中山先生两度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写下的文字。百年前的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府,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攻入两广总督署,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郊外黄花岗。是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百年后的3月29日,两岸各界人士、辛亥革命后人等齐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前祭拜,以各种方式缅怀先烈;同一天,台北也举行隆重春祭,向先烈致敬。
一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惨烈战斗,一群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悲壮牺牲,让“3·29”这个日子,永镌史册;先烈们慷慨赴死、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辛亥百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两岸隆重纪念黄花岗起义、重温英雄志士们奇绝灿烂的人生历程,无疑是两岸精神血脉的又一次深度交融和激荡。
如果要给这交融与激荡找一个代表人物,那么林觉民是再合适不过了。两岸的对峙和隔绝,没有妨碍林觉民的《与妻书》进入两岸中小学课本;两岸学生少时虽然不能完全读懂其中的缱绻缠绵与凛然大义,却不约而同地为这个“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青年才俊扼腕叹息过。两岸坚冰稍融,两岸民众坐在一起聊天时,那些与“意映卿卿如晤”有关的共同记忆总能“火速”拉近彼此距离;而取材于林觉民事迹的台湾“主旋律电影”和歌曲常让大陆民众“惊艳”不已。时至今日,林觉民作为青年楷模在台湾被提及的频率仍然很高,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勉励青年时几乎言必称“林觉民”;广东省话剧院带着精心编排的大戏《与妻书》到台湾演出,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共同的记忆、共有的财富,是两岸消除敌意、增强互信的基础,并将化成携手同行的力量。正如国台办主任王毅在会见中国国民党青工总会“辛亥革命访问团”时所说,一百年前,为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无数个“林觉民”前仆后继,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今天,“振兴中华”的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景也已展现在我们面前。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同属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离不开台湾同胞的参与,更需要两岸年轻人的热情投入。
“回首羊城三月暮……英雄地下长无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已开,继承先烈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贡献才智,两岸青年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