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农:孙中山与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0-08-27 00:00 来源:中共中央统一战线部 作者:周铁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的领导者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三大伟人之一孙中山。 ,周铁农:孙中山与辛亥革

  二 孙中山如何领导这场新式民主革命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有其客观必然性、合理性和正当性。但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呢?孙中山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组建了新式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二是提出了新式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三是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一)组建新式革命政党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中国旧式的农民起义,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具有近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近代的、民主的革命。说它是新式民主革命,是因为它有着近代式的组织领导方式,有着明确的近代革命纲领,采取了新的革命斗争方式。

  世界近代意义的政治活动通常都是由政党来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党人第一次用政党形式来组织领导的新式革命。这个新式的近代政党,就是孙中山建立和领导的中国同盟会。20世纪初,随着革命力量的日益集结,民主革命的发展形势要求将革命的小团体合成统一的革命政党。众望所归的孙中山担起了这一使命。1905年7月,他从欧洲赶到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汇集的日本东京。他向各革命团体中肯地分析了过去分散斗争的弱点,强调“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倡导革命者联合起来,“合成大团”,建立全国统一的革命政党,以适应革命总体战略的需要。在各革命团体大多数人士的赞同下,孙中山便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反清革命小团体组织起来,于1905年8月在东京创建立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既不是中国传统的秘密会党,也不是先前分散的革命小团体,而是正规的近代革命政党,堪称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个政党的新颖之处,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确认为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是对这场民主革命的内容和目标的集中概括,堪称为完整的、自觉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二是同盟会的组织机构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了评议、司法、执行三部,总理则由会员每四年公举一次,消除了秘密会社的封建宗法习气,具有了近代政党的形态。

  三是同盟会员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比较稳定的领导集团,除本部外,它在国内设置了东(上海)、西(重庆)、南(香港)、北(烟台)、中(汉口)五个支部以及隶属于各支部的各省分会。在国外设置了南洋、檀香山、欧洲和美洲四个支部,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

  四是同盟会制订了比较完整的方针和政策。1906年秋,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等制订了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包括八个重要文件,供各地革命党人武装起义时应用。除《军政府宣言》具有政治纲领性质外,其它文件的内容主要关乎方针政策问题,成为革命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遵循的准则。

  同盟会的建立,成为中国民主革命高潮的起点。它不仅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准备和干部准备,也为它做了舆论准备和武装斗争准备,诚如孙中山所云:“中华民国何以成?以有同盟会。”这个结论,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写照。

  (二)提出新式的革命纲领

  一个领导新式近代民主革命的政党,必须确立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就是着名的十六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结晶。1905年11月,他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其基本内涵就是推翻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同盟会宣言称:“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反满并不是反对一切满人,而是针对满人建立的反动政权。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共和国以后,国内各民族“立于平等地位”,因此,其民族主义以“五族共和”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准则。孙中山坚持以民主主义精神处理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关系,认为任何民族不得享有特权,也不应当受到歧视和排斥,而必须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反满与五族共和,体现着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民族主义在内容上的变化。

  所谓民权主义,其基本内涵就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对未来的共和政体作了这样的构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他重申:“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构成了辛亥革命的政治理论基础。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基本内涵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集产社会主义。孙中山深感欧美资本主义各国虽然比中国先进,但是其内部却也矛盾重重、危机四伏。为了使中国避免欧美各国所出现的社会危机,他主张“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力图在中国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避免资本主义道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当时使中国臻于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最先进的革命纲领。辛亥革命,就是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的革命。

  (三)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坚持反清武装斗争,是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新式民主革命的突出特点。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后即着手策划广州起义,后又发动了着名的惠州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派遣会员分赴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准备武装起义。从1907年到1911年春,孙中山在西南地区策划了八次起义。在镇南关之役中,孙中山身先士卒,亲自发炮轰击清军。

  持续不断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一幕幕悲壮的革命史剧,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威望,扩大了武装革命的影响。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100多位革命志士英勇献身,将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推上了高潮。孙中山曾指出,“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成。”这次起义,既重新唤起人民的觉醒,也是对清政府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广州黄花岗起义有力地促进了辛亥革命高潮的早日到来。

  黄花岗的碧血,保路风潮的云起,孕育了武昌首义的成功。从1895年策动广州起义算起,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了17年的艰苦斗争,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屡蹶屡战,为辛亥革命积聚着成功因素。1911年10月,武昌新军的枪声终于点燃了焚毁清王朝的燎原大火。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