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庆典不是“政治跷跷板”
辛亥革命网 2010-10-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谭正正 查看:
为了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问题上最大限度达成共识,两岸都在研究两全之策。武汉蛇山南麓,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前的马路上,因为附近的施工,车辆缓慢移动着。一年后,一座100米高的纪念碑将在此矗立。这一高度,是用来象征这个国家1911年推翻帝制至2011年的100年岁月。立碑处,是100年前辛亥革命第一枪打响的地方。距离“辛亥百年”还有一年时间,两岸孙中山事业的继承人都在精心筹备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新华网)
辛亥革命的枪声随着历史车轮渐行渐远,距今将近100年。当满清封建专制被摧枯拉朽的民主势力推下历史的舞台的那一刻,一个崭新的国家得以诞生。这在近代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国父”中山先生事业的继承人,大陆和台湾都在精心的准备纪念“辛亥百年”的重大庆典,这的确也在情理之中,本也无可厚非。然而,自从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何秉孟向大会提交提案,倡议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举办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以来,“辛亥百年”的纪念活动就开始蒙上了政治的面纱。就当前形式而言,尽管两岸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都高度褒扬,并且都视自己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人,然而双方在一些列理念和现实层面上产生众多分歧,共同举办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却非一件易事。历史的纪念活动被当成了现实政治博弈的“跷跷板”,笔者窃以为不取。
首先,由于历史遗留等诸多原因,造成了现今大陆和台湾地区尴尬的局势,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由国共两党联合举办,这在一定的层面上对于进一步改善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加深国共两党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引起两岸人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单纯的从出发点考虑是好的。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如预期想的一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关系是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想要改变并非在旦夕之间,这要几代人的努力。这次“辛亥百年”庆典,因历史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敏感的政治立场问题,势必会产生分歧。本来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演变成政治博弈的“跷跷板”。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首先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辛亥革命之所以被我们重视,是因为它倡导民主、自由、和平、天赋人权,它开创了中国的民主之路。100年后,我们纪念它,一是要缅怀先辈们为民主信仰而付出的汗水甚至是生命,二是要珍惜辛亥革命为我们开启了民主社会,以及留给我们的精神上的财富。我们之所以举办纪念活动,就是要坚定沿着前人奋斗的足迹,在民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然而,就这次大陆和台湾联合举办来看,单纯的纪念活动变的复杂化,历史文化纪念活动仿佛成了现今政治博弈的探测器,其结果难保不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最后,武汉将投资200多亿元用于辛亥革命纪念工程和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南京市政府计划动用近2000万元将在兴建地铁时被移走的孙中山铜像,迁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新街口广场,同时改善周边的环境。孙中山的出生地广州中山市宣布将投资1.1亿元建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地方政府耗费纳税人的巨资来准备这次活动,仅仅单纯的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或是中山先生吗?是树立自己政治资本还是想以此为经济加油,其目的不言而喻。三地似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冲动,都想在“跷跷板”上争夺主角的意思,以便在此次纪念活动中多分一杯羹。纪念活动的复杂化将本应纯粹的纪念活动大打折扣。
由国共双方联合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如何处理双方之间的复杂关系,降低成见,达成共识。地方政府不是不可以搞纪念工程,但要适度,切勿铺张,更不要将其当做谋求官员政治资本、经济利益的契机。避繁就简,突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文化意义就好,倘若考虑的太多,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