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越世纪的革命:从《与妻书》到辛亥百年(2)
辛亥革命网 2010-12-27 00:00 来源:海峡之声 作者:刘典 查看:
努力促成两岸共同纪念辛亥百年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在湖北武昌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为迎接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大陆多个民间团体已经开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行动,加大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以实际动作来纪念辛亥革命100年。
100年过去了,我们又该如何纪念这段历史? 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岸都在紧锣密鼓筹备庆祝活动。薛岚女士透露说,明年一部以林觉民为人物主线,纪念辛亥革命的电影《与妻书》将开拍,而参与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来自两岸,共同通过艺术的方式来纪念这段历史:
《与妻书》原件
此外,记者近日在中国各民主党派陆续于年底召开的中央全会上了解到,隆重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系列活动、加大两岸的交流合作,成为不少民主党派明年的工作重点。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周铁农在不久前结束的民革中央全会上说,“两岸都高度认同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2011年,民革中央将以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为契机,努力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作出新贡献。国台办对此表示,支持两岸共办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因为这将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交流,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真切愿望,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孙中山先生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追求国家统一的伟大精神,至今还在激励着两岸同胞为之奋斗。
辛亥革命穿越百年连接两岸
对于辛亥革命的相关纪念活动活动,长期以来两岸都以不同的方式在纪念,而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届时将会隆重举行纪念活动。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头一个历史性巨大变化,是鸦片战争以来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现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孙中山,辛亥革命会怎样?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将会怎样?历史无法如果,但未来可以在历史的如果中吸取经验,作出不一样的假设,面对当前台湾海峡分裂的现状,更具有现实意义。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中山精神始终是全体中国人无可争议的共同精神纽带。各方都高举孙中山的旗帜,视自己为这位革命先驱的继承者。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孙中山先生的重要纪念日,北京和大陆各地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从未中断。而在台湾,孙中山先生的影响更广。借辛亥革命百年,如此隆重纪念这段历史,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我们不难看出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对当前两岸和平发展的时代影响,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涵。我们一起对此翘首以待,迎接海峡两岸、中华民族2011,新一年的到来。
背景资料连接: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 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