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 萌翻的容颜

辛亥革命网 2017-10-12 14:4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永璋 查看:

武昌起义十月十日拆解字形,改“朝”换代、如“萌”出发,青春、热血恰如其分。


 

  武昌起义十月十日拆解字形,改“朝”换代、如“萌”出发,青春、热血恰如其分。

  106年前那个遥远,却又愈来愈清晰的脸庞, 穿越时空,不断地向我袭来,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为追求理想,以一股莫名的傻劲,义无反顾。十次起义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在乌黑的夜空里,显得突兀与桀傲不逊,当人们开始惊叹时,忽又消失在幽暗天际里了,1911年辛亥3月29日黄花岗之役,流星雨如万马奔腾划破天际,照亮寰宇,碧血横飞、浩气四塞,枪林弹雨中,八十六位菁华,付之一炬,惊天地、泣鬼神……仰望星空,悲沧懊丧;谁知革命早已在长江流域的湖广(湘鄂)蓄积了能量,并不偶然,不半载,同年辛亥8月19日(西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大革命爆发。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如今我们再度追忆那萌翻了的容颜,时空的纵轴、点线面、思潮的轨迹,恰如其分地呼应孙文所揭示的「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知者昌,逆之者亡」,从上李鸿章书急呼「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石沉大海,体认体制内改革已彻底绝望,挺身而出鼓吹革命。从此波澜壮阔,石破天惊、翻天覆地,缔造共和,何以萌翻且说看法。

  萌翻一、时间够萌。短短不到17年,锐于千载,推翻四千余年的专制封建,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孙中山1894年11月24日年在夏威夷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创会时仅仅一百余人,短短不到17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意义非凡。

  萌翻二、名称够萌。一般对革命组织的认知,多限于: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乃至于为集合革命力量,由孙中山、黄兴筹组的「同盟会」,反观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南...其革命组织的发展,热闹非凡,从1903年5月吴禄贞、蓝天蔚的「花园山聚会」酝酿开始,革命组织就如雨后春笋、野火燎原,前仆后继,「科学补习所」以正课毕时补习未完之课,来掩护同志聚会。「日知会」(以教会阅览室掩护革命)、「湖北军队同盟会」呼群保义、「群治学社」以吸收新军基层为对象,将革命力量扎下深厚的基础,被破获后,迅速更名为」振武学社」。1907年2月日本同盟会会员,在东京成立「共进会」为免在日本之遥,人人谈革命,人人难革命、人人不革命,之不切实际,不顾危难,以行动回到家乡湖北,在总督府旁埋锅灶饭,发展革命组织,加入新军,以抬营主义,在清第八镇新军里,严密发展出2000余名的革命组织。振武学社被曝露,1911年1月更名为「文学社」继续发展,也在第八镇新军中吸收了二千余名党人,和共进会,共为武昌起义两大革命组织,未免革命力量分散,在谭人凤、刘复基同志的奔走疾呼下,终于合并为「武昌革命党人」集结了四千余名革命党人,推举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会长孙武为参谋长,形成革命的最中坚的力量。期间革命组织尚有:黄冈军学界讲习所、群英会、群学会、神州学社、益智社、义谱会、武德自治社、尊心社、将校研究团、竞存社、黄汉光复会、辅仁会、共和会、自治团、柳营师社、兰友社、忠汉团、数学研究会、德育会、种族研究会、文学研究会、同兴俱乐部……琳琅满目,以不同名称、聚会型式,挂着羊头招牌,掩护革命组织与行动,卖着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争取民主共和,充满机警与创意。最终汇聚力量,创建民国。

  萌翻三、年龄够萌。武昌起义烈士、志士平均年龄25岁的青春无悔,和黄花岗72烈士平均年龄29岁,都是青年人抛头颅、洒热血,武昌起义规模较大,参与战役的志士多达数万人,捐躯者多达万余人,烈士有姓名者记载868余位,有姓名、有年龄记载者者132位,平均年龄为26岁。和从民国35年幸存的武昌首义1644位志士,所筹组之「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年龄合并计算,当年参加武昌起义平均年龄为25.06岁(四舍五入故以25岁称之),如在1911年10月10日凌晨五时被戮,人头高悬在总督府东元门外的开国三列士,彭楚藩(27岁)、刘复基(26岁留日同盟会、文学社)、杨宏胜(36岁)。还有如詹蒙(19岁)、王卓(19岁)、张竹君(女医师南丁格尔35岁)、马荣(23岁)、黄文模(23岁)、锺厚棠(21岁)...。

  萌翻四、全民皆萌。武昌起义是场庶民革命,不分阶层、男女、军人、农民、庶民,如女中豪杰广东番禺习医的张竹君女士,成立红十字会,从上海搭船赴武汉救助伤患,安葬牺牲,让战争多了人道关怀,并掩护同行的黄兴、徐宗汉(黄兴妻子)赶赴武昌参加革命。另如起义夜晚为凸显湖广总督府位置,在总督府旁洗衣店的屋主,情愿让革命党人,将自己的房子给烧了,让火光照亮总督府位置,让革命炮队,容易瞄准总督府,终于轰中总督府,轰走了总督瑞澄,奔逃楚豫号船上,使清军士气崩溃,革命军方得以光复武昌、汉口、汉阳。浙江武义县19岁的学生詹蒙(同盟会)、王卓同学,闻讯奔赴武昌参加起义,耳部中弹壮烈成仁,台湾罗福星志士率2000名志士闻风响应。原来起义志士仅四千余人,十余日立刻集结万人,其中包括学生、农民、工人、庶民,参加革命军,继续与南下的北洋清军奋战的阳夏保卫战,牺牲万余人,如今武汉六大堆无名冢,埋葬着万余个忠骨英魂,这是一场反贪腐、反欺凌、救国家、争民主,全民的庶民革命。

  萌翻五、思潮够萌。革命成功,思潮的启蒙建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放在这个时代,就是所谓报纸、网路传播,而当时电话机才刚萌芽,是极其少数的摩登玩意,还起不了作用;反观在中英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还能禁止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刊。然而鸦片一战,西方列强军事上的胜利,也将侵略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他们获得了在华办报的特权。也掀起了政府、民间起而效尤的开放风气。所以说当时1900年间,在长江流域的思想启蒙,鼓吹革命,报纸多达一百六十余种,从明清更迭之际产生的欺凌压迫记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明夷待访录》引领思潮的书刊广为流传,如1898年的《湘报》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人,都是重要的主事和撰稿者,反映维新运动的新进展其言论也趋于激进。1901年湖南留日学生秦力山,在东京创办的月刊《国民报》有名的《正仇满论》 鼓动反清的革命,这是中国留日学生界中,最早宣传倾覆清朝的刊物。1903年、湖北留日学生刘成禺、李书城等人,在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后改名《汉声》;1905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民报》;1906年,杨毓麟等湖南学生,在东京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改名《汉帜》,详细报导了同年湖南醴陵、浏阳和江西萍乡发生的反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受到民间的关注,在东京的同盟会员,从此报刊上得知消息后,纷纷回国,组织力量,在两湖以及苏、皖、赣等地组织革命。1905年,湖北的革命党人张汉杰等人办的《楚报》,刘静庵编辑教会刊物《文华学界》宣扬革命主张。后湖北的革命党人,也发行自己的报纸,在1905年到1911年的6年间,发行了《武昌白话报》、《湖北日报》、《汉口商务报》、《大江报》、《政学日报》、《夏报》、《鄂报》等近10家报纸。其中《汉口商务报》是革命团体"群治学社"的机关报,《大江报》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大江报》刊载过的最富盛誉的文章,有蕲春人黄侃写的两百字的短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以及何海鸣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它们批驳了改良派试图以请愿等和平手段,来求得一个议会的做法,提出只有革命能救中国。"大乱"是革命的同义语。尤其《大江报》对革命的影响力很大,不少与论和报导都以新军的基层官兵和学堂的进步学生为读者群,新军中的"文学社的新闻及其评论,《大江报》均优先刊载,产生极大的鼓舞作用。此时两湖地区流传最广的革命书籍如杨毓麟的《新湖南》,半年之内 3次再版发行;另1903年湖南师范馆的学生陈天华,被送入日本东京弘文书院读师范。为唤醒国人,他参与编辑了《游学译编》和《新湖南》等书刊,鼓吹民族大义,更写下了牵动国族,如最具感染、震撼人心的《猛回头》和《警世钟》,文说:「洋人来了!不好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贵的、贱的、富的、贫的、做官的、读书的、做买卖的、做手艺的、各项人等、从今以后、都是那洋人畜圈里的牛羊、锅子里的鱼肉、由他要杀就杀、要煮就煮...这就是大家的死日到了!清廷是洋人的朝廷",奉劝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万众直前,起来反抗」。言简意赅、竹板快书、押韵成调、不但知识界喜爱读,市井小民,稍识字者,无不朗朗诵之,1905年底,陈天华为抗议清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然在东京大森海边投海自尽, 以自己30岁的热血生命,震撼激荡革命的铁血意志。当然影响深远更不能不提在武昌起义时,胡石庵因为在汉口,碰到两位熟悉的英国人,英人问:「武昌之变的性质为何?并称湖广总督瑞澄,已照会各国领事,谓此次兵变为土匪作乱,不日即可平息」胡石庵立刻回答:「此为胡烂之语,武昌此次实系有理想之革命军起义,绝无二义」为让列强接收正确革命讯息,公告中外,乃决定开办《大汉报》,后英国泰晤士报、美纽约时报,方予正向报导,保持中立,大汉报亦将武昌起义的狂潮,刮向全中国,胡石庵不惧生死,深入战场采访,每日发行数万份报发送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大大激励了士气,甚至在战况急转直下时,情急假藉孙文檄文鼓舞人心,转变形势,对革命产生重大影响,后来孙文嘉许道「胡石庵的一支笔,胜过吾辈十万只毛瑟枪」胡石庵因为坚持报人,直言批评的风骨,拒绝袁世凯的褒扬收买,在无尽的打压中,封其大汉报,锒铛入狱,出狱不久,抑郁而终,这些爱国的气节,百年后俯拾点滴,仍是震撼鲜活。

  萌翻六、男剪辫、女解足,摆脱束缚。尤其是女性终于摆脱了千年痛苦、不健康、不自由,视女性为玩物,企求怜爱的三寸金莲,畸形的审美观,从此服装、思想都朝向平等开放,影响深远开启萌的世界。

  孙中山对武昌起义做了最深切的评价:一、为涤荡二百六十余年之耻辱,使国内诸民族一切平等,无复轧铄凌制之象(清除异族统治、从此族群融合,互不欺压凌治)。二、为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之迹,使民主政治于以开始。自经此役,中国民族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屹然于世界,不可动摇。自经此役,中国民主政治已为国人所公认,此后复辟帝制诸幻想,皆为得罪于国人而不能存在。此其结果之伟大,汹足于中国历史上大书特书,而百世皆蒙其利者也。简言之就是:武昌起义,以区区万余人,包含留学生、清新军、青年学生、农民、庶民,同心协力(当时武昌起义的暗号)就将清王朝给推翻了,真是惊天动地;创建民国,走向民主共和,翻天覆地的,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代。从此野心家,就别再想当皇帝了,萌翻了吧!

周永璋(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武昌起义志士后人

2017/10/7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