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木评《新中国70年》(3)
辛亥革命网 2020-06-28 10:27 来源:察网 作者:朱佳木 查看:
例如,书中在记述中共八大做出的关于把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国家主要任务的同时写道: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十年的历史证明,坚持这个基本论断,建设就成功,否则就遭受挫折”;】
在评价《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开创性意义的同时写道:这一文献“实际上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仍然是我们处理国家、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性文献”;在称赞“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的同时写道:它“为其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讲到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农村一些地方出现的“包产到户”时写道:这虽然在当时没有能坚持下去,但“为1978年以后推广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积累了实践经验”;在记述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至80年代初结束的三线建设成就的同时写道:“这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实施优先发展东部外向型经济战略提供了充盈的物资、能源、动力支持”,“为国家安全提供了长久可靠的保障”,“也为改革开放时期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评论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战线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引用邓小平的话说: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在记述20 世纪50—60年代文艺方面涌现的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的同时写道:“这些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喜爱”;在论述1962年毛泽东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同时写道:
【“尽管后来在执行中出现过反复,但它始终是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评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些外交突破对改善中国外部环境意义的同时写道:它们“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条件”;⑤等等。这样行文,显然有助于读者认清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积累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如何看待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历史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与政权安危紧密相关的现实性很强的政治问题。这从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历史可以得到证明,从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更可以看出来。习近平总书记说:
【“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
他还说:
【“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⑥】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新中国70年》是一部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编撰指导思想的新中国史书。当然,这并不是说它就很完美了,没有缺陷了。我只是说,作为记述新中国历史的史书,这样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在方向上是完全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值得称道的。
注释:
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111—112 页。
②《龚自珍全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页。
③《新中国70年》,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版,第88页。
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2页。
⑤《新中国70年》,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版,第79、81、86、97、104—105、109、111、114、127—128页。
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114页。
【朱佳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察网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