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亥革命时期长江会党的几个问题(2)

辛亥革命网 2013-09-16 00:00 来源:《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5期 作者:陈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长江会党——哥老会(或称哥弟会)诸支派,密布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鄂湘川等省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成为中国最强大的一支会党力量。因

  在孙中山先生的词典里,会党一词的含义,本来就是专指洪门诸会党的,别无其他解释。他曾经说过:“到了清朝中叶后,会党中有民族思想的只有洪门会党”(注: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第618页。)。论述长江会党,也就只能遵循这个已经被历史说明了的概念。

  二、长江会党的迅速发展

  长江会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组织程度,在全国会党中是首屈一指的。这一情况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政治的原因。

  通航万吨巨轮的浩翰长江,是一条工商业交通运输的经济大动脉。帝国主义通过廉价的航运把大量商品倾注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并且通过长江水系把他们的工业品远销内地。除了商品倾销,帝国主义又大量掠走了大江南北丰富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在倾销商品和掠夺农产品与工业原料的同时,帝国主义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市兴办了成批的公司、洋行、银行、工厂、矿山等企业,较全国其它区域进行了更巨额的投资。清政府兴办起来的洋务企业,也大多集中在这里。民族资本兴办的近代企业,又是这里居多。

  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加剧了长江中下游各省社会经济的极大震荡。农村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农产品的商品化,沿江从苏淞太到湖广纺织等手工业的衰落,造成了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这一情况,长江中下游显得比其他区域尤为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半殖民地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扩大,刺激了民族近代工业的产生和艰难地发展;帝国主义掠夺农产品和原料需求的大大增长,也刺激了适应这种需要的加工、包装、运输、土特产等等手工业的发展,大批工厂、矿山、铁路的创建,又刺激了相应的服务行业的兴起。这一经济生活的大改组,长江中下游较其他区域也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经济生活的极大变动,集中表现为破了产的农村居民向城市和交通线转移。正如当时人所描述的那样:“今也实业渐兴,工厂日增,给使贫民,以供己役。始也乡野农民,惑于赁金,弃农弗务,舍野业而营市业。故近世江淮农民,远客他乡,计数十万,而上海、汉口诸埠,则人口增加,达于百万(其中商人新党不过万人,余均应其役而供其求者也)”(注:刘师培:《新政为病民之根本》,《天义报》第8——10期合刊本。)。江淮一隅,农民远客他乡的竟达数十万之多,江苏以上沿江六省,当数倍于此;上海、汉口两大城市的人口均达百万,沿江各省几十个中等城市的情况,可想而知;至于集中到小城镇和交通沿线的人口,又不知凡几。长江中下游半殖民地社会经济超越其他区域的虚假繁荣,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大改组,是各种民间秘密结社特盛的症结所在,更是长江哥老诸会党以最大规模和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长江会党的迅速发展,还有其它一些独特而重大的政治原因。

  从太平天国挺进湖广、定都天京直到败亡,前后在长江中下游盘踞和活动了近十二年之久。当时活跃于沿江省份的洪门天地会众,“大半附之而去”(注:王定安:《湘军志》(曾军第二)第1——2页。)。太平天国先后败散的上百万大军的革命战士,大多流落在沿江各省,这就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此后长江的洪门天地会,便正式改名为哥老会(亦称哥第会)。改名号的大事,决非无意之举。这多少表明了:长江哥老诸会党,已深深打上了太平天国“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思想烙印。太平天国革命,为此后长江会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无视太平军对长江哥老诸会党迅速发展的重大影响,反而归之为裁减湘军的结果,那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十九世纪末叶到二十世纪初年,沿江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传教士侵华罪行斗争的风暴,是长江会党迅速发展的又一原因。当时人所说的“迭次教案,固非悉由彼辈酿成,而加盟者正自不乏”(注:邹鲁:《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2册,第38页。),这确是事实。在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地把反对外国传教士的侵略罪行,同反对清政府投降卖国活动紧密地结合起。这些斗争又有力地促进了哥老会势力的进一步发展。

  长江会党的大发展,是在二十世纪初年开始的。

  如果说义和团运动期间,无论是淮北、鄂北、川北和中原地区都处在白莲教的影响之下,那末在义和团既已失败之后,白莲教在上述地区的影响便迅即消失,很快地被哥老诸会党所接替。例如孝义会、江湖会在鄂北川东豫南迅速发展,川北则进入了袍哥的极盛时期,并且在中原地区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即使是白莲教原先活跃的山东、直隶,也开始出现了哥老会的踪□。当然,华北地区的教门白莲教诸教派的日趋式微和会党的出现,主要是中日甲午战争与义和团运动以后社会经济迅速变化的产物,也有两次民族战争的政治因素,但长江会党的影响也不失为重要的推进力量。

  长江会党的迅速发展,与反对清政府新政的抗捐抗税斗争紧密相关。长江中下游,不仅是清政府田赋的主要来源,也是大宗工商财政税收收入所在。“新政”的推行,对长江中下游各省进行了最严酷的罗掘和搜刮。由于这里是全国立宪派的大本营与活跃地区,他们从“新政”的更张纷扰中,大大地扩大了他们在地方的绅权。沉重的负担,最终都落到了劳动群众的肩上。这一严峻的现实,下层劳动群众自然只有依靠进一步发展秘密结社来相抗衡,这当然就又加速了长江哥老诸会党的发展。长江一带下层人民反“新政”的抗捐抗税斗争,在实践中已把反官府和反地方绅权自发地结合起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反抗斗争的特点。江浙的反学捐,捣毁学校和自治公所;两湖地区反对官府和地方绅商狼狈为奸,囤积居奇粮食的抢米运动,就是这一突出特点的生动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