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蕴山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2)
辛亥革命网 2013-10-21 00:0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戚涵钧 查看:
以邓演达为代表的临委会坚决否认第三党定位。1927年11月1日,宋庆龄与国民党左派人物邓演达、陈友仁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即《莫斯科宣言》)。1928年初,由谭平山、朱蕴老等发起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响应邓演达等发表的《莫斯科宣言》。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后建议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示继续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革命的理论基础,复兴已被中断的国民革命,临委会选举邓演达为总干事,朱蕴老等当选为干事,并于1930年9月1日发表了临委会一系列政治主张,始终把斗争主要矛头指向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并积极开展了组织、宣传和军事工作。期间的一个重要插曲,更是明确表达了以邓演达为代表的临委会的明确定位。当时上海各大报纸不敢刊登消息,只有两家日文报纸《上海每日》、《上海新闻》进行了摘要刊登,外界认为临委会既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当时组织工农起义、建立农村根据地的作法,称为“第三党”。邓演达批阅后十分不快,即派人前往交涉更正。邓演达认为,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是应该清除的叛徒,不能代表国民党,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才是真正革命的国民党!值得注意的是,临委会成立以后,邓演达等主动与中国共产党负责人进行商讨,希望同中共建立联合反蒋战线,由于当时中共负责人左倾关门主义而遭拒绝。邓演达并不气馁,寄希望于将来正确路线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曾经表示:看来共产党在“左”倾机会主义占上风的时候,联合阵线是不可能实现的,将来如果润之(毛泽东)当了权,我们是会合作的。毛泽东在1961年与周谷城的谈话中,也无限感慨地说:“择生(邓演达字择生)是个好人,我喜欢他。”
邓演达的政治理念以及临委会经历,成为朱蕴老一生中永不消失的记忆。朱蕴老在临委会中实际起到了邓演达左膀右臂的核心作用。如1931年8月上旬,邓演达准备亲赴江西指挥起义,临行前到朱蕴老的住所话别;虽然其时朱蕴老患严重的胃溃疡吐血不止卧病在床,邓演达仍信任地将留守上海代其负责的重任嘱托给朱蕴老。由于叛徒出卖,邓演达不幸被捕后,朱蕴老主持营救工作功败垂成。邓演达被害后,朱蕴老极为悲痛,填《念奴娇 悼念亡友邓演达》一首:“海潮激烈,正大泽深山,蛟龙夜发。万里沧波来眼底,旧恨新愁重叠。浊浪排空,惊风挟雨,水天晦如墨。人生如寄,一杯黯然伤别! 应念壮士归来,中流击楫,肝胆硬如铁。易水萧萧风渐冷,泪逐波臣呜咽。禾黍离宫,荆榛塞道,往事那堪说!何年把剑?誓扫神州腥血。”邓演达遇害后,临委会上层分裂,朱蕴老因坚决反对搞第三条路线而宣布离开临委会,转为与李济深、徐谦及十九路军的高层搞联合反蒋工作。邓演达的政治理念及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深深地影响了朱蕴老,成为他人生中永不消失的记忆。约40年后的1971年2月1日至2日,正值文革期间非常严峻的政治形势,朱蕴老担心临委会这段对其至关重要的历史将来会湮没不明,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曾经担任临委会干事的季方,详述他所了解的临委会历史。1987年,97岁高龄的季方撰文纪念朱蕴老逝世6周年,谈及朱蕴老离开临委会的原因,原文如下:“当年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时,我们都是邓演达的忠实同志。邓演达的主张是:中国不需要第三党,要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共产党,要么是忠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蒋介石裹胁的那一批人不能代表国民党,他是中山先生的叛徒,应该清除。所以邓演达主张以国民党的左派同志为核心、骨干,继续高举孙中山的旗帜,去完成中山先生的未竟之业。朱蕴老是赞同邓先生的主张的。邓先生被捕后,他极力营救。邓先生被难后,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上层分裂,朱蕴老因反对搞第三条路线而离开,即与李济深、徐谦及十九路军的高层搞联合反蒋工作。后来在香港发起组织了民革。但他始终坚持的正是邓先生的主张啊!为了实现这个主张,他真诚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终于在新中国成立时重逢了,都深深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并且超越邓先生的遗愿,这是足可告慰先烈的!”
中国不需要第三党,要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共产党,要么是忠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正是鉴于邓演达的强烈政治理念,以及临委会的关键经历,使得朱蕴老明确了“非此即彼”的关键抉择模式!
三、筹建民革并积极响应“五一口号”,作出自觉接受和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键抉择
有了正确的政治抉择模式,朱蕴老的革命经历更是精彩,继续书写动人的人生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1932年以后,朱蕴老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任务。徐承伦《抗战时期朱蕴山协助中共开展统战活动》一文介绍颇多,如从1936年2 月到1937年5月朱蕴老和阎锡山、梁化之四次接触, 并转交毛泽东致阎锡山的亲笔信,对促进阎锡山联共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又如1944年衡阳快要沦陷时,李济深在朱蕴老的劝说下,不去重庆任军事参议院院长职, 决定回广西梧州,保卫家乡和保卫西南。
参与筹建民革。朱蕴老在1944年与李济深、蔡廷锴等筹建民盟后,马不停蹄于1945年10月,与谭平山、王昆仑、等联合发起,在重庆成立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7年7月,朱蕴老到香港继续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与李济深、何香凝一起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丰富的阅历、广泛的人脉资源和明确的政治抉择模式,使得朱蕴老在民革成立之时不仅承担了筹建人的职责,还作了大量信使、党内润滑剂的重要工作。李济深、何香凝联名写了一封信,由朱蕴老联络东南、西北地区的国民党民主人士。何香凝亲自执笔,信写在巴掌大小的白色杭纺上,内有“详情由蕴兄面报”字样;新中国成立后,它作为一件珍贵文物,收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期间,柳亚子对“民革”宗旨和李济深领导“民革”提出异议。朱蕴老对他做了耐心的说服工作,并赠诗相劝:“何须争取中山钵,变作红旗一样看”。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香港召开。大会推举宋庆龄为民革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朱蕴老被选为中央常委兼组织部长,并暂代仍在国外的冯玉祥的政治委员会主任之职。
积极响应“五一口号”。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月4日,朱蕴老等在港的各界人士125人联合发表声明,赞同中共“五一口号”;6月25日,朱蕴老等代表民革中央发表声明,公开响应“五一口号”;12月26日,朱蕴老同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等19位民主人士由香港起程北上抵达东北解放区,参加筹备人民政协会议及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事宜;1949年1月22日,朱蕴老与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等55人发表对时局的意见的联合声明,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决心把革命进行到底。新中国成立后,朱蕴老历任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民革第一、二、三、四届中央常委,第五届中央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9年10月,在民革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蕴老以93岁高龄,满怀豪情地作了题为《团结起来,为实现四化和祖国统一的伟大任务而奋斗》的长篇报告,也成为民革历史上一道璀璨风景。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缅怀朱蕴老,就是要纪念他的政治睿智和政治品格,使民革老一辈领导人树立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在同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