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辛亥革命派早期的舆论活动和社会影响(3)

辛亥革命网 2013-12-05 00:00 来源:青岛市社科院 作者:马庚存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进入20世纪,中国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趋于尖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社会上感到没有出路而渴望进行

  1908年,德国殖民当局在已经获得清政府承认的胶济铁路30里地区内的采矿权之外,又谋图诸城等五处新的矿区的开采权,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又默认了这一蛮横要求,这件事激起山东各界人民的强烈反抗。这年夏秋间,陈干同济南同盟会首领、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教员于洪起奔走串联全省学界,以学界为主体倡导成立山东矿产保存会,设法挽回矿权,丝毫不退让为宗旨,以原集资本收回自办为手续,痛斥德国侵略野心,维护民族主权,进而收回民族利权。

  他们开会演说,散发传单,昼则奔走,夜则筹划,同盟会会员王治芗还专门到上海等城市进行过宣传。这期间,保矿会成为同盟会对外公开活动的化身。

  此外,徐镜心赴东北宣传革命。1907年创办了《盛京时报》,是山东旅东北革命派人士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另有革命派创办于烟台的《东吹报》,从名称看,也是宣传反清革命的报纸,但未见实物,难以全面评估。《山东文献》介绍,旅北京的山东革命派人士还创办了《齐鲁》杂志,但详情未见记载。

  山东同盟会人员的革命宣传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瓜分豆剖之祸迫在眉睫的严酷现实,使革命党人痛心疾首,唤起民众关注民族命运,成为革命的首要任务。他们指出,“列强益迫,前路大难”(《青岛震旦公学之缘起》,载于《山东官报》第78期,第37页),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山东已亡其六七矣”,“德人即山东附骨疽也”(山东日本留学生:《敬告同乡父老书》,载于《之罘报》第11期)。

  第二,革命党人明确提出了反清斗争的任务。《晨钟》周刊登载了《纪栖霞于乐吾起兵》一文,缅怀清初于乐吾在山东揭竿而起反清的英雄事迹,通过记史以寓今。

  革命党人用若干笔墨控诉了山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二百年如一日”的“凄凉景况”,表示与“山东父老勉之”,“枕戈击楫,恢复河山,吾山东实力,必不逊于他省,定有会见朝清明之一日也”(观鲁:《山东讨满洲檄》,载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第344、347页)。

  第三,革命党人还在宣传中号召兴办实业和教育,参加救国活动。他们指出,“现今实业竞争,经济一学最为紧要”,若忽略此点,不重视“整顿财政,稳植根本,则豪杰亦不免坐困”(《敬告同乡父老书》)。他们深感群众有文化方知关心国家兴亡,专制愚民政策便不能得逞。因此,他们提出应“广立学校,以开风气”,认为“20世纪开幕,第一不忍闻之怨曲即外人骂我无教育之最恶名词是也”,我们绝不能“日醉生于天演剧烈之中而不知所为”,必须“事事高著视线,放世界之眼光”(《青岛震旦公学之缘起》,载于《山东官报》第78期,第37页)

  三

  清廷在实行“新政”时倡办新式学堂,社会贤达也予以赞同,为造就人才,革命党人除厕身官立学堂进行革命宣传外,还募款办学,学校成为山东同盟会活动的主要阵地。

  同盟会员所办的有一定影响的学校约有30多处,从数量上远超过同盟会力量较强的江浙及两湖地区。这些学校以济南山左公学、烟台东牟公学和青岛震旦公学的影响和作用为最大。

  济南山左公学是以刘冠三为主创建的。刘冠三是高密县人,原名恩锡,在济南山东师范学堂就读时即倾向革命,因领导学潮、组织罢课示威被开除,其后便倾力于反清斗争,1906年经谢鸿焘介绍加入同盟会,成为职业革命家。

  刘冠三于1906年3月创办的这一旨在培养革命人才的学校山左公学,成为革命活动的中心。在清廷统治的省城济南,革命党人秘密宣传革命思想,向青年学生灌输反清救国的道理,《民报》、《革命军》等反清刊物在校内广为传阅。“校中多英俊之士,朝夕熏陶,思想为之一变”(《山东文献》第1卷,第3期,第16页),反清思想在潜滋暗长着,许多师生在革命党人的影响下,加入了同盟会组织。

  清政府的反动政治嗅觉十分敏感,刘冠三因思想激进,早已是他们注意中的危险人物,从闹学潮到办报纸,无一不被视为越轨行为,他们料定这次办学亦非安分之举,加上外界有一些风言,他们倍加留意山左公学的动静。

  为转移敌人的注意力,避免敌人寻衅破坏,刘冠三被迫离校他往,学校失去了得力的领导人。一些流言蜚语,促使一些师生离校出走,学校难以维持,终于在1907年年初停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