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民主义新论

辛亥革命网 2014-03-24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姚传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对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研究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这些研究很多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未免失之于偏颇。有鉴于此,本文对于孙中山先

  对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研究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这些研究很多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未免失之于偏颇。比如对于民族主义理论研究,一般都是强调争取民族独立,却很少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有关弘扬民族文化的思想;对于民生主义的研究,一般都强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却忽视孙中山先生的反对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有鉴于此,本文对于孙中山先生在晚年对三民主义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民族自卑主义与平均主义思潮的批判,做一阐述。

  1、三民主义三阶段论

  1905年8月,在孙中山先生的一力主持下,各反清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宗旨,正式打出了三民主义旗帜。

  在《同盟会宣言》中,孙中山阐述了三民主义三阶段的理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也就是第一期为军法之治,“义师兴起,各地反正,土地人民,新脱满洲之羁绊,其临敌者宜同仇敌忾,内辑族人,外御寇仇,军队与人民同受治于军法之下,军队为人民戮力破敌,人民供军队之需要,乃不妨其安宁。既破敌者及专破敌者,地方行政,军政府统摄之,以次扫除积弊。政治之害,如政府之压制,官吏之贪婪,差役之勒索,刑罚之残酷,抽捐之横暴,辫发之屈辱,与满洲势力同时斩绝。风俗之害,如奴婢之蓄养,缠足之残忍,鸦片之流毒,风水之阻害,亦一切禁止。并施教育,修道路,设警察,卫生之制,兴起农工商实业之利源,每一县以三年为限,未及三年已有成效者,皆解军法,布约法”。也就是说孙中山打算第一期的主要目标是统一国家,扫除弊政,建立现代教育与经济体制,时间为三年。

  第二期为约法之治,“每一县既解军法之后,军政府以地方自治权归其地之人民;地方议会、议员及地方行政官,皆由人民选举。凡军政府对于人民之权利与义务及人民对于军政府的权利义务,悉定于约法。军政府与地方议会人民各循导之;有违法者负其责任。以天下平定后六年为限始解约法,布宪法”。

  第三期为宪法之治。“全国行约法六年后制定宪法,军政府解兵权、行政权;国民公举大总统及公举议员以组织国会。一国之政事,依于宪法行之”。从而最终实现民主共和,建立一个现代国家。

  以上三个阶段,“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在焉。”

  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孙中山不是那种急于求成的肤浅之辈,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他有一个理性的思考。他同梁启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要推翻清政府。所以,他虽是革命派的首脑,其实也还是一个渐进主义者。当然 ,他将军法之治的时间定为三年,将约法之治的时间定为六年,总共九年的时间,便行民主化,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所以1905年的方案尚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当然,也有可能此时是出于宣传的需要。另外,此时的他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尚未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政治民主化的基础,主要是工业化。

  同盟会成立之后,在同保皇派的论战中,孙中山进一步解释了三民主义理论,就民族主义而言,他说民族主义并非狭隘的种族主义,“我们不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就民权主义、也就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而言,针对梁启超认为中国只能行开明专制的论调,孙中山说: “又谓各国皆由野蛮而专制,由专制而君主立宪,由君主立宪而共和,次序井然,断难躐等”,而“中国今日无一不在幼稚时代,殊难望其速效”,“此说亦谬”。他说:“铁路之汽车,初极粗恶,继渐改良。中国而修铁路也,将用其最初粗恶之汽车乎?于此取譬,是非了然矣”。“各国发明机器者,皆积数十百年始能成一物,仿而造之者,岁月之功已足,中国之况,亦犹是耳”。就民生主义而言,对于保皇派大肆攻击而同盟会内部也存在激烈争议的民生主义,孙中山说:“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所以,我们中国革命,必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最后,就三民主义问题,孙中山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政,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也就是说中国革命要“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所以应该说在辛亥革命之前,三民主义的主要内涵是推翻满清专制、进行社会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三民主义三阶段论则是三民主义的实践手段。

  2、三民主义理论的发展

  自1895年兴中会成立以来,其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后组织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无一不以失败告终。但是孙中山一直坚持革命理想,“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中国的现实,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进一步走向完善。在第一次护法战争失败之后,他避居上海期间,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建国方略》。《建国方略》分为《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部分。这部著作与后来的制定的《建国大纲》以及三民主义演讲系统反映了孙中山的中国现代化思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