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继承辛亥 反思辛亥
辛亥革命网 2012-01-16 00:00 来源:南方网 作者:秦晖 查看:
真正的反思,不是所谓要共和还是要立宪,而是中国为什么没有能够摆脱王朝循环的问题。
201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所有的华人都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关于辛亥,既要继承也要反思。但不管是继承还是反思,有几个史实是必须要搞清楚的。过去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对辛亥的历史都是赞扬革命否定立宪,说立宪派太保守。最近以来,尤其是在大陆,兴起了一股相反的说法,说革命很糟糕,立宪才是正途。
其实,在辛亥前后,革命与立宪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革命派与立宪派搞得水火不相容,主要是在海外的政治侨民中的现象,包括《民报》与《新民丛报》的争论,政治侨民,无聊的成分比较多。在国内,立宪派和革命派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当时中国真正的界限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英国式的立宪,还是日本式的立宪的界限,这个界限是很明显的,而且这个界限决定了清王朝和立宪派最终要闹崩,因为清王朝一直是想搞日本式立宪的。当时中国的立宪派,即使是最保守的民间立宪派,追求的也是英国式的立宪,讲得简单一点就是,皇权必须废除,当然,一个傀儡皇帝像英国女王那样,还可以有。对革命党来讲,保留一个傀儡女王,和民主没有什么区别。当时汪精卫就说,英国制度不是君主制而是民主制。因此我讲英国式立宪还是日本式立宪,这才是辛亥前后中国面临的真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革命就难免要发生。
第二,其实革命与否的界限也很模糊,立宪派虽然主张民主立宪,但前提是君主要放弃皇权,如果不放弃,当时的立宪派也没有排除要采取激进手段,但是他们讲的激进手段,只是体制的革命,不是种族的革命。革命派与他们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是否革命,而是排满不排满。用当时立宪派的话来讲,他们的区别在于政治革命还是种族革命;而当时革命派的说法是,我们和他们的区别是所谓的排满论和政治革命论的区别。这两派都要搞政治上的变革,这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第三,和平与暴力的界限其实也是很模糊的,但是秦制与宪政的对立是很明显的。我们现在都认为立宪派是主张和平的,这种看法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大家知道,立宪派的老祖宗康、梁,从戊戌开始,就没有放弃暴力的倾向,大家知道,一开始就有戊戌兵变的密谋,后来有自立军起义,可以说,武装勤王,暴力维新,从来是立宪派没有放弃的选择。因此,立宪派并不是甘地主义者。
这里我还要讲,体制上变革得深刻与否,与这种变革的暴力与否,也是两回事,辛亥革命虽然名为革命,但是实际上流的血,比所谓的很多改良,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要少得多。当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发生内战,那是另外一回事。辛亥革命本身是没有流什么血的,因此所谓和平与暴力的界限其实也是很模糊的。
我刚才讲了,在辛亥以后,很多人说革命派激进,但实际上,当时的立宪派追求的英国式立宪,其实也很激进。现在有一些比较彻底的保守主义的朋友,认为连立宪派都很糟糕,甚至有一种舆论,说是“革命不如立宪,立宪不如维新,维新不如洋务,孙黄不如康梁,康梁不如李张(李鸿章、张之洞),光绪不如慈禧太后”,如果这种言论到极致,我觉得就比较成问题了。所有的这些言论有一个前提:如果不搞革命,我大清就可以保得住。
但是大家看看历史,在没有革命也没有立宪的时代,中国多少王朝已经崩溃了!而且太平天国以后的清朝,就和黄巾以后的东汉,黄巢以后的唐朝一样,已经不是亡不亡的问题,而是亡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亡了以后,中国是能够通过共和制度避免那种治乱循环,避免流血成河的局面,还是再重复一次改朝换代、流血成河,辛亥革命很遗憾地并没有开创一条使中国通过宪政民主摆脱王朝循环的道路。